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156|回复: 0

谁能带你走出危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 21: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谁能带你走出危机
    ——代前言
    2008年9月14日, 雷曼兄弟轰然倒下,仅仅一个月,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尽数沉没。纽约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正面临崩溃。谁将取代华尔街?有人乐观预测,伦敦有可能成为全球新的金融中心。但一个月之后,金融风暴就蔓延到欧洲,英国最大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不得不靠政府的200亿英镑艰难度日。进入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风暴进一步扩张的势态,世界各国匆匆迎战,但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但是有一个人,显得很冷静。2007年8月份,这个人英明地为他所管理的基金建立了大量的空头头寸,因为他预见到:这次危机是上个世纪30年代来从未遭遇过的严重金融危机,并将终结从里根时代开始的25年的超级大泡沫!随着次按危机一步步扩大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且正在引起欧美实体经济的衰退,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人的洞察力。这个人就是素有“金融巨鳄”索罗斯!
    无论如何,人们也不会忘记:1992年他成功狙击英镑,1997年他袭击泰铢,他能屡屡得手。这次索罗斯又赢了:他英明的投资决策,使自己躲过了这场危机的洗劫!对于索罗斯的影响力,没有人会怀疑,他好像具有一种超能的力量左右着世界金融市场。他的一句话就可以使某种商品或货币的交易行情突变,市场的价格随着他的言论上升或下跌。对于这场危机,索罗斯说:“这种金融危机正以前所未有的一种方式袭击着全世界,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它不是一种所谓的极端主义引起的金融危机,引起危机的是来自金融体系本身的一些弊病或漏洞,这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6月10日,索罗斯来到中国,这位投资大师向我们抛出了“全球股市仍出于熊市但中国例外”、“中国经济将在2009年年底摆脱衰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超出预期”、“中国将取代美国”等等看好中国的观点,这次索罗斯又在给我们什么信号?相信只有那些智慧的投资者才能猜透索罗斯的用意。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人们会想起另一位投资大师级别的人物,他就是被成为股神的沃伦;巴菲特。
    沃伦;巴菲特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投资者”,很多人将巴菲特称为“股神”。在50年的时间里,他从艾森豪威尔时代到小布什执政期间,无论股市行情牛气冲天抑或疲软低迷,无论经济繁荣抑或不够景气,巴菲特在投资市场上的表现总是非常出色。基于巴菲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充满扭力的人格;简单质朴却又奥妙无穷的投资哲学和投资策略,众多的投资者被吸引着,甚至巴菲特的著作视为“圣经”。50多年来,沃伦;巴菲特在股市中赚到了超过30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然而,他的成功之道并不是遵循华尔街的那些流行方法,而是独创出他自己的投资技巧,它们被世界喻为“巴菲特法则”。比如:不看股价看公司,注重股票内资价值,安全第一赚钱第二,集中投资法则,长期持有法则,等等,都是巴菲特投资智慧的精髓。这位睿智的投资大师带给我们启发太多,这就是他的最大魅力所在。


    正文 代前言:谁能带你走出危机(2)
   

    2008年,巴菲特取代比尔;盖茨成为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的第一名,当大多数美国人还陷入华尔街崩溃的恐慌中而无法自拔时,巴菲特已经投资30亿到电子产业,并入股国际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50亿资金。“当别人恐惧时贪婪,当别人贪婪时恐惧。”这是股神巴菲特的经典名言。相对于政府救市的7000亿资金来说,巴菲特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不过是杯水车薪,但他的投资却意义非凡,他的举动让美国民众没有对美国经济彻底绝望。天赋异禀的股神,已经成了美国经济的精神支柱。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只要巴菲特还在投资,一切都不需要太悲观。作为美国新总统奥巴马的经济顾问,巴菲特将在美国经济体制改造的过程中担任更重要的角色。但是巴菲特认为解决这次经济危机并无灵丹妙药!他表示,美国当前经济处境非常艰难,没有有效的方法能应对这个局面,并不是说有一两个想法便能使整体经济及市场瞬间恢复正常。目前正处在一个负面反馈循环当中,这种情况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他把这次危机成为“美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珍珠港事件!”他警告投资者,危急中千万不要放弃价值投资的信仰!
    这次经济危机,让投资者再一次把焦点对准了这两位投资大师。或许他们能带着我们走出这次危机……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发现这两位掌控金融世界的投资大师有着太多的相似,也存在着不同。通过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容易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更给我们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和启发。这也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最终目的。首先,这两位投资大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的成功与预测市场或经济的未来走势毫无关系;他们重视的不是预期利润。他们不重视的是不赔钱而不是赚钱;他们对“市场有效”理论不屑一顾;他们从来不读华尔街搜肠刮肚写出来的那些研究报告;他们都明确自己的能力范围,只做自己擅长的投资;他们都坚持自己的投资标准,做到独立判断不受他人影响;他们都有止损退出的灵活机制,两人的股票投资组合,竟在五大行业中的10只股票上出现了重合;他们都抛售了食品饮料行业的英博啤酒,等等,这一切很好地注解了“英雄所见略同”的真正含义。同时,沃伦;巴菲特与乔治;索罗斯又这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巴菲特注重价值投资,索罗斯擅长对冲投机;巴菲特通过长期持有获利,走的是“堂堂正正”的路线,索罗斯手段灵活,擅长做空卖空,用的是“巧妙奇险”的套路;巴菲特投资组合非常集中,518亿美元只投资了41只股票,平均1只股票投资金额超过12亿美元,索罗斯的投资组合相对而言要分散得多,46亿美元就投资了83只股票,平均1只股票投资金额0.55亿美元左右;等等。但不管是怎样的不同,他们的目的就是一样的,那就是赢利。这一切也很好地注解了“异曲同工”的真正含义。


    正文 代前言:谁能带你走出危机(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31 本章字数:489

    前面说过,对比能让我们做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能给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启发。这就是《走出危机:左手巴菲特右手索罗斯》编写的初衷。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巴菲特和索罗斯这两个投资大师的经典智慧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从而得出更有益的投资启发。本书结合这两位大师的投资案例,对其最经典的投资思维和主张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以最容易让读者领悟的方式进行了适当的解释和提醒。本书力求在专业性、通俗性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让光的读者能够轻松读懂,而不是在晦涩深奥的理论中徒劳地绕圈圈,同时又不因为通俗性而丧失专业性,因为只有专业的东西才能具有指导的价值。本书既能让你领略巴菲特与索罗斯的英雄所见略同,又能让你体验巴菲特PK索罗斯的精彩!精彩的人物,对比起来更精彩,精彩的书籍会给精彩的感悟!但是,我们要提醒投资者,学习巴菲特和索罗斯,千万不要照搬照抄式模仿,而是要根据国内的投资环境和时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到一种全新的投资思维。危机并不可怕,只要你有足够的智慧,你也能成功地走出危机!
    张永生
    2009年6月10日写于北大未名湖畔


    正文 目录(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32 本章字数:1469

    上篇     巴菲特的投资智慧
    第一章     非理性市场法则
    现在股市上的价格波动及其不可预测,主要是因为股市过于有效造成的——在一个有效的股市中,任何信息的出现都会使得那些追求最大利润的理智投资者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从而导致股价迅速上升或下跌。所以股神巴菲特认为,对股市进行预测是不必要的,因为你还没有预测好,股价就又变化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1.独特的“市场先生”理论   / 3
    2.不要相信市场有效理论   / 7
    3.从不依靠市场预测来投资   / 11
    4.别受市场情绪的左右   / 15
    5.要战胜市场先战胜自己   / 17
    6.选在股市低迷时进入   / 21
    第二章     安全边际法则
    坚持安全边际法则是巴菲特永不亏损的基石。所谓安全边际法则,其含义就是像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一样,用相对于实际价值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入好股票。基于安全边际法则进行价值投资,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用4毛钱的价格去购买价值1元钱的股票,其实就是用相当于实际价值4折的价格买入股票。
    1.遵循安全边际法则投资   / 27
    2.安全边际法则的好处   / 31
    3.增强你的“安全边际”   / 34
    4.热衷于选择消费独占性公司   / 38
    5.永不亏损的投资秘诀   / 40
    6.安全边际与止损理念   / 43
    第三章     价值评估法则
    投资者首先要对公司价值进行评估,确定自己准备买入的企业股票的价值是多少;然后跟股票市场价格进行比较。投资者发现符合其选股标准的目标企业后,不管股价高低随意买入其股票并不能保证他获得利润。公司股票市场价格如大大低于其对应的内在价值,才能够为价值投资者提供很大的安全边际和较大的利润空间。因此,价值评估是价值投资的前提、基础和核心。
    1.对企业进行内在价值评估   / 46
    2.必须注重企业的内在价值   / 52
    3.简单的资产价值评估法则   / 56
    4.市盈率估值法则的缺陷   / 59
    5.现金流量折现估值法则   / 62
    6.仔细调查公司经营的稳定性   / 68
    7.运用价值法则进行投资   / 71
    第四章     集中投资法则
    十只烂股票不如一只好股票。巴菲特主张,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并看好它。巴菲特一生主要投资了22只股票,一共赚了320亿美元。大多数人的公司分析能力很可能没有巴菲特那么杰出,所以我们集中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数目不妨稍多一些,但到10只至20只股票也足够了。一定要记住巴菲特的忠告,越集中投资,业绩越好,越分散投资,业绩越差。
    1.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 76
    2.集中投资能降低真正的风险   / 81
    3.时机一到立即大规模买入   / 84
    4.针对高概率事件下大赌注   / 87
    5.集中精力选择“杰出公司”   / 88
    6.集中投资需要卓绝的耐心   / 90
    7.集中收购,买进整个企业   / 94


    正文 目录(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33 本章字数:1624

    第五章     长期持有法则
    巴菲特认为:婚姻幸福的秘诀是,与真正值得爱的人一生相守,到死都还爱;投资成功的秘诀是,与真正值得持有的优秀公司股票一生相守,死了都不卖。巴菲特坚决反对做短线,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就不要持有这只股票10分钟。巴菲特的意思是,如果不想长期持有,你就根本不要买。如果你没有做长线的打算,根本就不要随便做什么短线,这样不但不会赚钱,甚至还会亏钱。
    1.长期持有的投资思维   / 98
    2.“死了都不卖”原则   / 101
    3.长期持股的优势之一   / 106
    4.长期持股的优势之二   / 108
    5.长期持有的优势之三   / 114
    6.选对股票才能长期持有   / 116
    7.巴菲特赚了13年钱的公司   / 118
    第六章     不贪婪投资法则
    巴菲特说:“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而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巴菲特认为,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情绪比理性更为强烈,贪婪和恐惧会使得股票价格在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起伏。巴菲特反对那些热衷于短线操作的人,他认为,急功近利的短期炒作是一种投资误区,只能赚小钱而不能赚大钱。作为一个股票市场投资者,你一定要做一个理性的人。
    1.投机的人不会长久获利   / 121
    2.急功近利不可能赚大钱   / 124
    3.独立判断,别被他人左右   / 127
    4.不要贪婪,该退则退   / 131
    5.投资者要有自知之明   / 133
    6.别买自己不熟悉的股票   / 136
    7.决不选自己不懂的股票   / 140
    下篇     索罗斯的投资智慧
    第七章     独特的投资哲学
    先生存,再赚钱,是索罗斯投资哲学的精髓。他认为无论选择哪种基金,最先考虑的还是本金的安全。完成一笔交易,首先要计算好自己的成本,这样才能衡量自己的收益与付出的比例。对于一个明智的投资者来说,保本才是第一需要。保本投资,就是首先保证投资的本金不因为行情和利率的下跌而导致其受到损失,到期后至少能保证收回资本的一种投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保本投资的“本”并不代表投资者投资的总金额,而是指不容许亏蚀净尽的数额。
    1.避免损失,永不赔钱   / 149
    2.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势   / 152
    3.市场波动中首先保护自己   / 155
    4.在买之前就知道何时卖   / 157
    5.保持写投资日记的习惯   / 160
    6.索罗斯三大投资原则   / 162
    7.市场总是处在混乱之中   / 164
    第八章     管理风险的策略
    在很多人眼里,金融大鳄索罗斯是一个疯狂冒险的赌徒。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当然索罗斯善于冒险,但是他冒险的背后是对风险积极的管理。积极风险管理是索罗斯成功的关键所在。索罗斯建议投资者,一项决策付诸实施前,一定要经过周密的分析,制订一定的回避风险、减少风险和转移风险的措施。在决策实施过程中,一旦出现或即将出现随机因素而导致决策实施呈现不稳定状态时,要力争减少风险,使损失减至最小程度。
    1.积极地管理投资风险   / 172
    2.风险投资离不开周密分析   / 175
    3.周密的风险规避措施   / 177
    4.决不做“赌徒”式的冒险   / 180
    5.将理智发挥到“冷漠无情”   / 182
    6.市场没有真正的平静   / 186


    正文 目录(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34 本章字数:1462

    第九章     成功投资的要素
    索罗斯认为,在投资市场获得成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越想取得成功,越要给自己留有充足的空闲时间。投资者需要在投资前对市场形势进行认真的分析和预测,阅读相关公司的年报、新闻等相关资料,有时还要做艰苦的调研工作。索罗斯每次投资取得的重大成功,都不是盲目行动的结果,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1.成功源自独特的能力组合   / 189
    2.敢于从市场波动中获利   / 196
    3.选择符合自己标准的投资   / 201
    4.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 203
    5.留出让自己思考的时间   / 206
    6.解读“市场先生”的大脑   / 208
    7.果断决策是制胜的法宝   / 212
    第十章     独特的决策思维
    基于假设,投资在先,调查在后,是索罗斯获取最大利润的投资秘诀之一。索罗斯常说:“先投资后考察。”当然“先投资”并不是盲目的,索罗斯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发现先假定金融市场的某个趋势已开始出现,然后先行投入一点资金,再一步步测试,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如果后来的趋势与他自己的假设相符,他就继续投入资金,如果后来出现的趋势证明他自己的假设是不成立的,他会努力研究失败的原因,毫不犹豫地将先行注入的部分资金撤销。
    1.直觉是投资的一种工具   / 215
    2.在混乱中保持独立判断   / 218
    3.远离市场方能看透市场   / 220
    4.急于假设,先投资后调查   / 222
    5.抛弃对市场认知的偏见   / 224
    6.坚信自己的投资理念   / 227
    第十一章   理智投资的风格
    索罗斯说:“人们往往被我的常胜误导。我可以毫不介意地说,我和其他人犯同样多的错误,但我觉得我的过人之处在于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我成功的秘诀。我获得的最重要的洞察力就是认识到人类的认知具有必然的不正确性。”正是这种客观的认识和自我分析让索罗斯始终理智,无论是赢利还是亏损,索罗斯都可以理智地面对现实,冷静地思考问题,妥善地处理结果。
    1.投机者应该在沉默中投机   / 230
    2.理性地对待自己的财富   / 232
    3.做错了就要立即止损   / 238
    4.风险来自无知   / 240
    5.尽量减少操作的次数   / 242
    6.将风险资产组成多样化   / 245
    第十二章     变化多端的投资手段
    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总是处于不稳定的波动状态。市场的运作绝无理性和逻辑可言,各种因素都是不确定的。金融市场是在不平衡的状态中运转的,任何聪明的投资者都难免失误。任何有充分理由的判断,都不能保证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成不变的投资手法都难逃失败,完全依靠逻辑推理也无法获得成功。
    1.金融市场不存在规律   / 248
    2.最好的公司与最坏的公司   / 250
    3.盲点套利,一本万利   / 253
    4.果断出手,狂赚暴利   / 255
    5.敢于挑战对冲基金的管制   / 259


    正文 1.独特的“市场先生”理论(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34 本章字数:1166

    现在股市上的价格波动及其不可预测,主要是因为股市过于有效造成的——在一个有效的股市中,任何信息的出现都会使得那些追求最大利润的理智投资者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从而导致股价迅速上升或下跌。所以巴菲特认为,对股市进行预测是不必要的,因为你还没有预测好,股价就又变化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1.独特的“市场先生”理论
    假如某一天“市场先生”表现得愚蠢至极,那么你可以随意忽略他或利用他,但如果你受到他的影响,那就会大难临头。
    ——沃伦•巴菲特
    对于市场分析,巴菲特说:“在投资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看成是企业分析师,而不是市场分析师,也不是宏观经济分析师,更不是证券分析师。”巴菲特认为,他的方法使交易活跃的市场更有效率,但市场绝非是必需的:“我们持有的证券长期没有交易,至多同世界百科全书和范奇•海默兄弟公司缺乏每日报价一样,不会使我们坐立不安。最终,我们的经济命运将取决于我们拥有的企业的经济命运,无论我们的所有权是部分的还是全部的。”“市场先生”的概念,最早是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提出的,他说:“你必须想象市场报价来自于一位特别乐于助人的名字叫‘市场先生’的朋友,他是私人企业的合伙人。‘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出现,报出一个他既会买入你的股权,也会卖给你他的股权的价格,而且从未失灵。即使你拥有的企业可能有非常稳定的经济特性,‘市场先生’的报价也不会稳定。悲观地说,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有易动感情的不治之症。有些时候他心情愉快,因此,只能看到影响企业的有利因素,有这种心境时,他会报出非常高的买卖价格,因为他害怕你会盯上他的股权,抢劫他即将获得的利润。在另一些时候,他情绪低落,因此只能看到企业和世界的前途荆棘密布,在这种时候,他会报出非常低的价格,因为他害怕你会将你的股权脱手给他。”
    对于导师的观点,巴菲特非常赞同,不仅如此,巴菲特还对“市场先生”的理论进行了发展。巴菲特认为,“市场先生”还有另一个可爱的特征,它从不在意没有人理会自己。如果今天“市场先生”的报价不能引起你的兴趣,那么明天“市场先生”会再来一个新的,并且交易严格按照你的选择。所以,在这些情况下,“市场先生”的行为越狂躁抑郁,对投资者越有利。
    此外,巴菲特也指出:“就像舞会上的灰姑娘,你必须留意一个警告,否则一切都会变回到南瓜和老鼠。‘市场先生’会在那里服侍你,但‘市场先生’不会指导你。你会发现是‘市场先生’的钱袋而不是‘市场先生’的智慧。如果某一天‘市场先生’表现得愚蠢至极,那么你可以随意忽略他或利用他,但如果你受到‘市场先生’的影响,那就会大难临头。实际上,如果你不能确定你远比‘市场先生’更了解而且更能估价你的企业,那么你最好不要参加这场游戏。”


    正文 1.独特的“市场先生”理论(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35 本章字数:1199

    也许在今天的投资世界里,巴菲特的“市场先生”理念看起来可能已经有些过时,因为现在投资世界中大多数专业人士和学术人士都在谈论有效的市场、动态套期保值。这些人的兴趣让巴菲特费解,因为自己裹着神秘面纱的投资技巧显然对投资建议的提供者有利。
    巴菲特认为,晦涩难懂的公式、计算机程序或者股票和市场的价格行为闪现出的信号不会导致投资的成功。相反,如果一个人既有良好的公司分析能力,又具有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市场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绝开来的能力,才可以取得投资成功。
    遵循格雷厄姆的教诲,巴菲特让自己的公司伯克希尔公司的可交易权益通过它们的运作结果——而不是它们每天的,甚至是每年的报价——来告诉他投资是否成功。市场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企业的成功,但最终会加以肯定。就像格雷厄姆说的那样:“在短期内,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在长期内,它是一台称重机。”此外,只要公司的内在价值以合理的速率增长,那么企业成功被认知的速度就不那么重要。实际上,滞后的认知有可能是一种有利因素:它可以使聪明的投资者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多的好东西。对巴菲特而言,有时候他还会卖出一些估价得当、甚至被低估的证券,套取现金用于价值被低估得多的投资,或者他更了解的投资。
    但是,巴菲特也强调,他不会仅仅因为股价已经增值,或因为已经持有了很长时间而卖掉它们。他说:“在华尔街的格言中,最愚蠢的一条可能是——你不可能在赚钱的时候破产。”只要企业未来的产权资本收益令人满意,管理人员有能力而又诚实,而且市场没有高估企业的价值,巴菲特就会无限期地持有任何证券,这就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巴菲特从来都不会自己设圈子套住自己,伯克希尔公司有3只他永远不会出售的普通股,即使它们在市场中的价格高得离谱。因为巴菲特觉得这些投资就像伯克希尔公司永远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旦“市场先生”开了一个足够高的价格就可以卖掉的商品。对此,他加上了一个条件:这些股票由伯克希尔公司持有,因此如果绝对必要,巴菲特会卖出部分股票,支付异常的保险损失。但是,他会尽力避免抛售。
    巴菲特曾经给他的股东们出过一个小测试:“如果你打算一辈子吃汉堡包却又不养牛,那么你希望牛肉价格更高呢还是更低?相似的,如果你要经常买车而又不生产车,那么你宁愿车价更高呢还是更低?”显然,这不合乎逻辑。
    同样,如果你预计在今后5年中成为一个纯粹的储蓄户,那么你应该指望股票市场在那个时期更高呢还是更低?许多投资者都搞错了这件事。尽管他们在即将到来的几年中成为股票的纯粹买家,他们仍在股价上扬的时候兴高采烈,而在股价下跌的时候愁眉苦脸。结果,他们因为很快要购买的“汉堡包”的价格上涨而喜悦。这种反应毫无意义,只有那些在近期会成为股权卖家的人,才乐于看到股票上涨,潜在的购买者应当更喜欢不断下降的价格。


    正文 1.独特的“市场先生”理论(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36 本章字数:595

    巴菲特以不指望卖出的伯克希尔股票持有人为例,对于“市场先生”的态度应该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伯克希尔股票的所有者正在自动储蓄,即使他们花掉了所挣的每一分钱,伯克希尔公司通过留存全部收益,其后再使用这些存款购买公司和证券,来为这些投资者“攒钱”。很清楚,伯克希尔股票买得越便宜,其所有者的间接储蓄计划就更赚钱。同时,巴菲特还指出,伯克希尔公司在那些一直回购自己股票的公司中会拥有更重要的位置。巴菲特说:“这些计划提供给我们的益处随价格的下跌而增加,当股票价格低迷时,被投资者在回购上所花的资金,相比股价上扬时,更多地增加了我们在该公司的所有权。例如,过去几年中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以及富国银行在很低的价位所做的回购,与在今天以高昂的价格回购相比,使伯克希尔公司获益更多。既然在每年年末,所有的伯克希尔股票都被那些在年初就拥有它们的相同投资者持有,因此,伯克希尔股票的持有人是储蓄者。所以,他们应当在市场下跌时高兴,而且让我们和我们的被投资者更方便地运用资金。”
    这就是巴菲特的“市场先生”理论,即当投资者读到头条新闻说“投资者们随市场下跌而亏损”时,应该笑容满面,在自己的脑子里应把它编辑成“减资者们随市场下跌而亏损,但这意味着投资者将要获利”。尽管“市场先生”常常忘记了这条起码的常识,但总有买家应对着卖家,而且对一个的伤害必然帮助了另一个。


    正文 2.不要相信市场有效理论(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37 本章字数:966

    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会变成一个拿着易拉罐的街头流浪汉。
    ——沃伦•巴菲特
    投资哲学家范•撒普所说:“你交易的不是市场,而是有关市场的理念。如果你连自己的理念是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会获得成功呢?”其实,投资哲学是一整套有关市场运转、价格变动、价值评估以及赢利与亏损,等等问题的理念。大多数投资者都持有一大堆从其他人那里吸收来的杂七杂八并且常常相互矛盾的理念。由于这些观念并非来自于自己的思考,他们很容易根据市场的流行看法改变自己的投资理念。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普遍相信股市从长期来看总是上扬的,要想致富,你要做的只是在短暂微跌的时候买入。结果,直到这些人所买的企业破产了,他们也没有把股票抛出去。显然,这种投资方式是致命的。
    巴菲特的想法与此恰恰相反,他用长时间的思考发展起了自己明确且具有内在连续性的投资哲学,这样的哲学是不会跟风而变的。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是他的思想盾牌,能使其免受无休止的市场情绪躁动的影响。巴菲特认为,著名的股票市场有效理论其本身就是无效的。因为股市行情瞬息万变,虽然有那么多专家、学者包括投资者都在研究它,以便能发现其中的秘密所在。但是,由此形成的只是一系列似是而非的股票投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有效市场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财务学家尤金•法默最早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个充满信息交流和信息竞争的社会里,一种特定信息能够在股市上迅速被投资者了解,随之而来的金融产品市场竞争,会在价格上充分、及时反映这种信息,从而使得投资者根据这种信息所进行的交易排除非正常报酬,只会赚取平均市场报酬率。简单地说这种理论认为,只要股票市场上能够充分反映现有全部信息,股票价格就能代表股票的真实价值。所以,这样的股票市场是有效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持续取得超出市场平均业绩的投资回报,除非凭运气。换句话说就是,现在股市上的价格波动及其不可预测,主要是因为股市过于有效造成的——在一个有效的股市中,任何信息的出现都会使得那些追求最大利润的理智投资者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从而导致股价迅速上升或下跌。所以巴菲特认为,对股市进行预测是不必要的,因为你还没有预测好,股价就又变化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正文 2.不要相信市场有效理论(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37 本章字数:1001

    当巴菲特对投资的本质做出评论时,他的着眼点是企业的价值,以及管理者和投资者们以错误的价值观念为行动基础的现象。巴菲特认为,“市场先生”是一个躁狂抑郁症患者,今天可能欣喜若狂,明天就可能消沉沮丧。所以,他对有效市场假说(市场总是正确的)以及声称超常利润要么不可能,要么是统计误差的随机游动理论不屑一顾。对这些理论,巴菲特回应说:“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会变成一个拿着易拉罐的街头流浪汉。”
    下面这个故事揭露了那些有效市场理论家的荒谬:两位信奉有效市场理论的经济学教授在芝加哥大学散步,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张像是10美元的钞票,其中一位教授正打算去拾取,另一位拦住他说:“别费劲了,如果它真的是10美元,早就被人捡走了,怎么会还在那里呢?”就在他俩争论时,一个乞丐冲过来捡起钞票,跑到旁边的麦当劳买了一个大汉堡和一大杯可口可乐,边吃边看着两位还在争论的教授直乐。巴菲特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学习那些有效市场理论:“要想成功地进行投资,你不需要懂得什么 值、有效市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期权定价或是新兴市场。事实上,大家最好对这些东西一无所知。当然,我的这种看法与大多数商学院的主流观点有着根本的不同,这些商学院的金融课程主要就是这些东西。”巴菲特认为,市场经常是错的,他持续战胜市场的原因是:远比“市场先生”更加了解买入的公司并能够正确估价,从而利用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差异获利。
    如果有效市场理论是正确的话,除非靠机遇,否则几乎没有任何个人或团体能取得超出市场的业绩。任何个人或团体更不可能持续保持这种超出寻常的业绩。然而,巴菲特在过去几十年的骄人业绩就是确凿的证据,并且还有其他几位步巴菲特后尘的聪明投资家,他们也打败了市场,其经验也证明了产生超出市场业绩的可能性。这对于市场有效理论意味着什么呢?
    巴菲特之所以认为:市场有效理论不成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投资者不可能总是理智的。
    按照有效市场理论,投资者使用所有可得信息在市场上定出理智的价位。然而,大量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并不拥有理智期望值。
    第二,投资者对信息的分析不正确。
    投资者总是依赖捷径来决定股价,而不是依赖最基本的体现公司内在价值的方法。
    第三,股价只是反映“当前”而不是“长远”。


    正文 2.不要相信市场有效理论(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38 本章字数:1221

    业绩衡量杠杆强调短期业绩,这使得从长远角度击败市场的可能性不复存在。也就是说,即使投资者是理智的,也确实是根据公司的价值来确定股价,而股价反映的是“当前”,而不是“长远”的内在价值。显而易见,与当前的企业内在价值相比,长远的内在价值更重要。
    巴菲特认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巴菲特合伙公司以及伯克希尔公司连续60年的套利经验,完全可以说明有效市场理论是多么荒唐透顶。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时候,巴菲特曾研究过该公司1926年至1956年营业期间内套利获利的情况,在没有财务杠杆的情况下,年平均回报率达到20%。巴菲特从1956年开始运用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套利原理,先是在巴菲特合伙公司,然后是在伯克希尔公司。尽管他没有做过非常精确的计算,但他的计算足以证明1956年至1988年的平均回报率远远超过20%。当然,巴菲特的投资环境要比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好得多,他没有经历股市大崩溃的1929年至1932年。
    巴菲特说:“在63年中,包括分红在内市场总体的年回报率低于10%。如果把所有的投资收益再投资,那么1000美元就可以增长到40.5万美元。而我们年均20%的收益率则可以使同样的1000美元增长到9700万美元。这种让我们心动的统计意义上的巨大差别,无疑可以激起任何人的好奇心。然而,有效市场理论的鼓吹者似乎从来没有对这类与其理论并不一致的证据产生过兴趣。当然,今天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对这个理论夸夸其谈,但据我所知,无论他们曾经误导过多少学生,至今还没有一个人公开承认有效市场理论是错误的。而且,在大部分商学院里,有效市场理论仍然是投资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很明显,不愿公开收回自己的主张并因此揭开神秘的理论面纱,并不仅限于神学家。自然,那些生吞活剥有效市场理论的学生们以及招摇撞骗的投资专家们,对于我们及其他格雷厄姆的追随者反而提供了投资上的巨大帮助。在任何竞赛中——无论是金融的、脑力的还是体力的——面对一群被灌输了即使尝试也毫无用途的理论的对手们,我们当然会有巨大的优势。从利己主义的观点来看,格雷厄姆的追随者们可能应当资助那些大学教授们,以保证有效市场理论永远传授下去。尽管我们这样说,还是有必要提出一个警告。最近的套利活动似乎越来越轻而易举,但这并非一种能够保证每年都有20%利润的投资方式,或者说肯定有其他类似的利润。”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大多数机构投资者都认为,企业价值的多少在决定股票买入或卖出价格时毫无用途。现在这种观点看来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当时的机构投资者中了名牌商学院的魔法,这些学院鼓吹一种新潮的投资理论:股票市场完全有效,因此计算企业价值,在投资活动中毫无用途。对此,巴菲特说:“我们深受这些学术理论的恩惠。在智力竞赛中,无论是桥牌、国际象棋或是选股,遇上那些认为思考是在浪费精力的对手,还有什么会比这种对手让你更有优势的呢?”


    正文 2.不要相信市场有效理论(4)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39 本章字数:612

    1973年至1974年间,《华盛顿邮报》经营依旧非常良好,内在价值持续增长。尽管如此,巴菲特持股的《华盛顿邮报》市值却下跌25%,由买入时1060万美元变成800万美元。本来,在一年前巴菲特觉得已经便宜得可笑的股票变得更加便宜了,“无比智慧”的市场又将《华盛顿邮报》的股价相对于其内在价值进一步向下调整了20%。于是,巴菲特毫不犹豫地加大了投资。巴菲特在2003年致股东的信中不无得意地说:“你们当然知道我们这次投资的美好结局。《华盛顿邮报》的总裁凯•格雷厄姆既有智慧、勇气,以便宜的价格大量回购公司的股份,又有出众的管理才能,使公司的内在商业价值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投资者开始认识到公司非凡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公司股价上升,逐步接近于其内在价值。因此,我们得到了三大好处:一是公司内在商业价值快速增长,二是每股商业价值由于公司回购股份又快速增值,三是随着股票被低估的幅度逐渐缩小,股价上涨的幅度超越公司价值的实际增长幅度。”
    除了1985年根据持股比例在回购中卖给公司的股份外,巴菲特1973年投资1060万美元买入的《华盛顿邮报》股份一直持有至今,这些股份的市值加上因回购而出售股份所得的收入共有22.1亿美元。
    巴菲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投资者决不要认为当前的股价已经反映了股票价值,也不要以为评估企业内在价值没有必要。投资者要相信,股市中永远都有超额回报率。


    正文 3.从不依靠市场预测来投资(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40 本章字数:1062

    我通过企业运营结果,而不是通过每天,甚至是每年的股价报盘来告知我们的投资成功与否。
    ——沃伦•巴菲特
    对于市场预测巴菲特认为,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可以预测的,可是股市本身是非理性的,是不能预测的,也没有谁能预测股市走势。投资者只能利用它,却无法预测它。
    巴菲特自己从来不预测股市,也从不相信谁能预测股市。同时,巴菲特也警告其他投资者,不要浪费你的时间,不管是经济预测、市场预测,还是个股预测,在投资中根本不会占有一席之地。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他获取了巨大的财富和无与伦比的业绩,他的方法就是投资于业绩优秀的公司。与此同时,避免因推测未来的市场走势而使投资者诚惶诚恐甚至遭到灭顶之灾。他认为:“事实上,人的贪欲、恐惧和愚蠢是可以预测的,但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也有这样的看法,他说:“离华尔街越远,你就越会怀疑那些所谓的股市预测或时机。”伯克希尔公司所在的奥玛哈离纽约那么远,所以巴菲特不相信所谓的市场预测是很合理的事。长久以来,巴菲特对预测的认识是:股市预测专家存在的唯一价值,是使算命先生更有面子而已。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8年的股东大会上说:“对于未来一年的股市走势、利率以及经济动态,我们不做任何预测。我们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预测。我们深信对股票或债券价格所做的短期预测根本是没有用的,预测本身只能让你更了解预测者,但对于了解未来却毫无帮助。”
    在铺天盖地的股评中,股评家经常说股市或某只股票有上涨的动力、下跌的压力等,巴菲特建议投资者千万不要相信这样的股评家:“投资者期望经纪人会告诉你在未来两个月内如何通过股指期货、期权、股票来赚钱完全是一种不可能的幻想。如果能够实现的话,他们也根本不会告诉投资者,他们自己早就赚饱了。”
    巴菲特认为,市场与预测是两码事,市场是在变化的,而预测是固定不变的,预测的固定不变只会给分析市场的人以错觉。
    许多投资者仅使用历史评估方法或模式来决定股票什么时候便宜,什么时候贵。但历史评估方法的缺陷是他们对周边一切的依赖性。这就是说,对个股的衡量取决于某一特定经济环境:某股的资本回报,某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战略实施。换句话说,历史模式只有在公司和行业发展的环境与评估方法建立之初的环境相似的条件下才会奏效。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与以前相比不仅各个公司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投资者用来比较他们的指数也截然不同了。


    正文 3.从不依靠市场预测来投资(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40 本章字数:1002

    股票市场里有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商人和投机家,他们做出几十亿个决策,而股市就是对这些决策累计行为的反映。所有决策都是独立于他人做出的。每个人对市场的看法都是片面的,但都基于大致相同的信息。当所有这些能因彼此相互作用时,一个市场就形成了。但我们无法仅依照对个案的调查来对市场的未来进行预测。在复杂的适应性系统里,总体的力量比部分之和要大得多。有时,部分行为能够形成一种趋势。然而,由于每个人仅有有限的知识,所以每个人都看到了趋势,但没有人能解释趋势是由什么引起的。
    投资者能否依靠猜测市场走势而获利?基金经理人关注市场、分析个股,能否胜过股市整体表现?过去多年众多研究报告已经证明,每年都有超过一半的美国基金经理人输给了指数。换言之,投资者只要买入指数基金而不必去管它,每年还会胜过大半的全职基金经理人。这也难怪最近几年来“指数基金”在美国逐渐流行。毕竟,如果给钱请人来全职管理、分析之后,还输给简简单单的被动性指数投资法,为什么还要花费昂贵的基金管理费呢?
    微小的变化总是在悄无声息地改变市场。令投资者感到害怕的是,旧的趋势的崩落丝毫没有预兆。投资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被卷了进去,因为所有的信息投入都小到不足以引起投资者的重视。
    投资者总是信心十足地认为某种股票或某种市场从整体上将回落到平均域(平均域是一数学概念)——它将跟随某种可预测的定数格局走。但平均域是不稳定的,它基于众多投资者的不同预测的决策之上,而这些投资者又根据其他决策不断调整自己的决策。所以,平均域总是在不断移动变化。巴菲特说:“许多投资者认为市场只是一个简单的域性状态,但实际上市场是非域性的、复杂的、适应性的。只有当市场突然停止运作时,预测者的系统才有用武之地。”
    投资者在一个缺乏格局认识的世界里该如何应对呢?巴菲特认为,应该通过研究正确的部位和正确的层次。尽管经济和市场总体来说是复杂和庞大的,以至于我们无法预测,但是在公司这一层面的格局是可以被认识的。在每个公司的内部都存在着公司格局、管理格局以及金融格局,假如我们研究这些格局,多数情况下我们对公司的未来可以做一个合理的预测。巴菲特集中全力研究的正是这些格局而不是其他几百万投资者的不可预测的行为。他说:“我一直觉得受基本原理的支配来估算权重,要比受心理学的支配来估算投资容易得多。”


    正文 3.从不依靠市场预测来投资(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41 本章字数:542

    巴菲特指出,忽略政治和经济预测,是许多投资者十分头疼的事情,但对他自己来说却无足轻重。30年前,他没有能够预测到越南战争的爆发、物价与工资的调控、两大石油危机等事件,但没有预先知道这些事情的发生,并不能阻止巴菲特取得过人的投资业绩。巴菲特说:“所有这些巨磅炸弹级的事件都没有在本•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中留下任何痕迹,他们对我们低价购买良好企业也没有产生任何不利影响。假若我们让这些不可知的恐惧拖住手脚或改变资金的使用,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要付出的代价。”
    如果投资者们想到某种格局,不管他们对格局的认识有多少错误,他们都会参照对格局的认识而行动。一旦你认识到市场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你会自愿地放弃预测的想法。你也会明白市场将逐步达到其繁荣与萧条的关键点。
    巴菲特解释说:“在今后30年里,一系列不同的大事肯定会发生。我们既不要试图预测这些事件,也不要试图从中获利。只要我们找到同我们过去购买的公司股票相似的企业股票,外部的意外事件将会对我们的长期结果产生极小的影响。”
    股市是非理性的,所以短期内的股市走势是不可预测的。如果谁要通过打听消息包括股评,而不是基于对这只股票的内在价值来判断的话,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正文 4.别受市场情绪的左右(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42 本章字数:1097

    投资者投资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克服情绪化这一缺点。我们必须冷静而细心地观察事实,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期在充满诱惑的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力。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市场是会闹情绪的。每一只股票的价格,都会因市场的情绪而波动。这个波动并不是跟着公司的企业现金获利潜能而上下浮动的。这使我们能够把自己选中的优秀公司的长远报酬率当成一个“底线”——投资报酬率的最低限度,然后利用市场的情绪,来取得更高的报酬率。
    巴菲特一直认为历史上最优秀的品牌公司可口可乐在1919年上市时每股40美元,如果你在当时买入而持有到今天,经过多次配股和配息后,平均每年回报率是20%,而这是可口可乐长远的“平均”股价增值率。如果投资者能按照巴菲特所说的那样去做,也就是以内在价值来看待公司的话,那么投资者就会专门等到市场情绪低落时才大笔买入优秀公司的股票。以可口可乐为例,巴菲特在1988年、1989年和1990年都大量购入可口可乐的股份,持有到现在,平均每年赚取超过26%的股价升值获利。
    巴菲特也曾多次强调,他买入一只个股之后,完全不担心这只个股有没有其他人在买卖。即使买入股票之后,市场关闭长达10年不能买卖这只股票,巴菲特也不会为此而担心。对巴菲特来说,股市是反映宇宙间所有已知和未知因素的指标。就像天气那样,准确无误地预测是不可能的,最好的行动就是做好准备,任何情况都能应付自如。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马基尔评论说:“很多股民买股时,价格虽高了,但却还买下,因为大家心里都在想,虽然自己很傻,会以这个价格买入,但买了不久后,就会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价格跟着他们买去,所以今天的高价买入并不算傻。”马基尔称之为“更傻的人的原理”。事实上,人类史上从未有过在股市里赚钱的技术分析师,巴菲特也绝对不是像技术分析师那样,靠观看图表来预测市场走势的。巴菲特更不是像金融大师索罗斯那样,以猜测和尝试影响国际市场参与者情绪而赚钱,他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分析出哪只股票物超所值,并迅速揽入怀中,就像在商店里买减价处理的鞋子一样。
    许多投资者很不喜欢拥有那些股价已经下跌很久的股票,却对那些一路上涨的股票非常着迷,结果却往往是高价买进低价卖出,不但赚不到钱反而会赔钱。而巴菲特的实战经历却总表现出另辟新径的价值取向。巴菲特就是这样一个理性的独辟新径者,他极善于把握投资机遇。他看好的投资往往会令其他投资者深感疑惑。但结果却总是证明巴菲特独具慧眼、另辟新径的投资策略是正确的。巴菲特的超人之处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正文 4.别受市场情绪的左右(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43 本章字数:418

    巴菲特看好大众传播和出版事业的前景,他认为报纸和电视台是很容易了解的行业。他曾拥有华盛顿邮报公司和《水牛城新闻报》股票20年以上,但他最成功的投资案例,还是对美国最大报纸发行企业加内公司的投资。加内公司是采取分散化经营的新闻和大众传播公司,既有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又有分布全美各地的10家电视台和11家广播电台,更是北美最大的户外广告集团。但当巴菲特20世纪80年代末期买下加内公司4.9%股份时,却是美国传媒业发展的一个低谷,投资者都在廉价倾销他们在报纸媒体上的投资。而此时,加内公司大胆使用加内的产权(也就是用自己的股票)来收购其他报纸,结果《今日美国》扩张成为全美最大的报纸,加内公司赢利开始稳步递增。因此,巴菲特又捡了个大便宜。
    巴菲特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投资者要想击败市场,第一个条件当然就是不要受市场情绪的影响。而不受市场情绪的影响,首要条件就是为自己确定一些选股的准则。


    正文 5.要战胜市场先战胜自己(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43 本章字数:1062

    一个投资者必须既具备良好的公司分析能力,同时又必须具备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市场中肆虐的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绝开来的能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我与市场情绪保持隔绝的努力中,我发现将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的故事牢记在心非常有用。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要想战胜股市,首先要战胜自己,而战胜自己的主要途径是独立思考和行动。归根到底,与股市博弈就是与自己博弈,因为股市是由无数个“自己”组成的。也就是说,投资者只有认识到自己可能会犯哪些错误,才会尽可能地保持理性思维和理性行为,避免发生类似错误,最终战胜股市。
    巴菲特认为,一个人要挑战股市心魔,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作为一名投资学家,他深深知道,仅仅告诉某个人要怎么做是远远不够的。就好比说,大多数人都知道要节食、多做运动、戒烟等才能提高生活品质,可是仅仅“知道”这样做还无法让他们产生“行动”。要跳出在股市中失败的心理和情绪陷阱,就必须了解一般人是怎样坠入这种心理陷阱的,然后再学习克服之道。新兴的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亏损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经常出现行为认知偏差的人。他们在股票投资决策时,常常会因为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出现大量的认知、行为偏差。通俗地说,这些人炒股票可以称之为“聪明人办傻事”。
    平心而论,每一位投资者的理性都是相对的、有限的,所以出现这种认知、行为偏差不足为怪。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投资者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也就是说,他们买卖股票时非常容易受股市波动的影响。从这一点看,股市中投资者亏损比例过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证券市场投资者中的常见愚蠢错误有以下几种:
    第一,过度自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过度自信,过度自信几乎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心理特征之一。在投资行为中,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市场,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外部环境的作用。研究还表明,各领域内的专家往往比普通人更趋向于过度自信,金融专业人士也是如此。过度自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心理学基础,证券市场的巨大不确定性,使投资者无法做出适当的权衡,非常容易出现行为认知偏差。过度自信是行为金融学中研究最多的认知偏差,市场上的很多非理性行为都是由投资者过度自信造成的,最典型的投资者行为是过度交易,推高成交量,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从而对投资者的财富造成损失。


    正文 5.要战胜市场先战胜自己(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44 本章字数:1022

    第二,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自归因指的是人们总是将过去的成果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心理特性。这样,投资者的自信心将随着公开信息与自有信息的一致而不断加强;但一旦公开信息与自有信息相反时,其自信心并不等量地削弱。
    第三,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指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个概念被金融学家借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非理性行为,指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从众行为表现为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
    第四,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最近的公司信息赋予过多的权重,导致对近期趋势的推断过度偏离长期平均值。投资者过于重视新出现的信息,而忽略长期的历史信息,而后者更具有长期趋势的代表意义。因此,投资者经常在坏消息下过度悲观而导致证券价格下跌过度,在好消息下经常过度乐观而导致证券价格上升过度。
    根据过度反应的内涵不难看出,在过度反应现象下市场上会出现以下两种等价现象:第一,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将会伴随随后的价格反方向运动,即超涨的股票在修正中补跌,而同时超跌的股票则会补涨;第二,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幅度越大,在以后的反向修正中其调整幅度也越大。这两点已被许多实证结果所证实。同时,也是验证过度反应是否存在的依据。
    反应不足则是指投资者对新的信息了解不足,尤其是证券分析师等专业投资者,他们往往对曾经处于困境的公司抱有成见,不能根据公司最近出现的增长对原来的赢利预期进行足够的修正,导致低估其价值,而错过大好投资机会。这两种现象的存在对市场有效性理论提出了挑战,它意味着在不同的市场中,专业的投资者可以利用这些现象获取超额利润,却并不承担额外风险。
    第五,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面对同样数量的赢利和损失时,损失比赢利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情绪影响。研究发现,同等数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是同等数量的赢利带来的正效用的2.5倍。损失厌恶导致投资者放弃一项资产的厌恶程度大于得到一项资产的喜悦程度,使决策者更愿意维持现状而不愿意放弃现状下的资产,在投资中表现为买价与卖价的不合理价差。损失厌恶还会导致投资者过于强调短期的投资亏损,而不愿长期持有股票,更愿意投向稳定的债券,使其错失长期的巨大赢利机会。


    正文 5.要战胜市场先战胜自己(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45 本章字数:1071

    第六,选择性偏差。选择性偏差是指这样一种认知倾向:人们喜欢把事物分为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而不顾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选择性偏差的后果势必使人们倾向于在实际上是随机的数据序列中“洞察”到某种模式,从而造成系统性的预测偏差。大多数投资者坚信“好公司”就是“好股票”,这就是一种选择性偏差。这种认知偏差的产生是由于投资者误把“好公司”的股票混同于“好股票”。其实,当好公司的股票价格过高时就成了“坏股票”,坏公司的股票价格过低也就成了“好股票”。
    当然,在资本市场上,这些现象很少单独出现,而是紧密地联系交织在一起的。认知偏差出现的原因,在于人脑的本质功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进行统计计算,大脑处理视觉形象远胜于处理数字逻辑。在许多情况下,认知偏差是我们用以简化日常生活的必要方法,因此可以说,认知偏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认识过程的一部分,也是证券投资中决策过程的一部分。
    如果投资者要想战胜市场,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可能经常会犯的错误,并尽可能保持理性,避免出现这些错误。尽可能减少行为认知偏差导致的愚蠢投资决策,才能战胜市场。
    巴菲特认为,对待价格波动的正确态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资者的试金石。实际上“与市场博弈”就等于与自己博弈,因为每个交易者与其他交易者共同形成了市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一个独立的参与市场投机的一般或典型的投资者都不可能比公众更加成功。
    格雷厄姆认为,成功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个性稳定的人,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票市场,而是他自己。即使投资者具有数学、财务、会计方面的高超能力,如果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绪,仍难以从投资行动中获益。巴菲特将导师格雷厄姆的精华总结为:“合适的性格与合适的才智相结合,才会产生理性的投资行为。”巴菲特指出:“一个投资者必须既具备良好的公司分析能力,同时又必须具备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市场中肆虐的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绝开来的能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我与市场情绪保持隔绝的努力中,我发现将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的故事牢记在心非常有用。”巴菲特还说:“如果你遵从格雷厄姆所倡导的行为与商业原则,你的投资将不会出现拙劣的结果,你的杰出绩效将取决于运用在投资的努力与智力以及在你的投资生涯中股票市场所展现的愚蠢程度。市场的表现越是愚蠢,善于捕捉机会的投资者胜率就越大。如果遵循格雷厄姆的话去做,你就能够从别人的愚蠢行为中获益,否则,你自己也会干出蠢事。”


    正文 6.选在股市低迷时进入(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46 本章字数:900

    在股市冷清之时买入,当股价上涨之后,如果看不准,就不要再加码,先试探一下,确信还能持续上涨几天时才可买进,但数量上在开始时一定要小。
    ——沃伦•巴菲特
    在那些专业人士看来,巴菲特的投资眼光总是透着怪异,当他们认为一只股极有发展潜力时,巴菲特对它连看都不看一眼,而他们认准一只“垃圾股”时,巴菲特却又大手一挥,将其揽入怀中。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巴菲特所有的财富都是从那些投资家不看好的“垃圾股”中赚来的。所以,巴菲特每次收购都会引来大量争议,其中收购富国银行就是一例。
    1990年,富国银行以每股86美元上市,由于投资者担心经济不景气会蔓延到西海岸,导致对商业区和住宅区的不动产市场的大量贷款损失,而富国银行正是加州地区银行业中拥有商业不动产最多的一家,因而人们纷纷抛售,并有人清空该股,导致股价迅速下跌,股票在当年10月的卖空收益高达77%。在这种情势下,巴菲特见时机成熟,开始陆续购进该股。以后几个月间,伯克希尔公司逐渐掌握富国银行流通在外10%的股份,成为该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巴菲特的介入,导致了围绕富国银行股票走势的一场争议。在巴菲特一方,其介入持股是看好该股,投入2.89亿美元,为的是它日后的成长。而另一方则看空该股,如当时美国最大的卖空者费西哈巴兄弟投机该股,是预料该股将进一步下跌。费西哈巴兄弟的达拉斯财务主管表示:“威尔法斯哥是死定了。”并且还说:“我不认为声称它们为破产大王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它们离破产已不远了。”摩根斯坦利公司一位有影响的分析师巴顿认为,富国银行股价最终会跌到只剩百分之十几的价格。也是在这个时候,保德信证券公司的证券分析师乔治•沙劳表示:“巴菲特是出了名的讨价还价者,也是长期投资者,但是德州由于能源价格下滑而导致银行倒闭的事也可能发生在加州。”言外之意富国银行的情形不容乐观。在贝伦的一位名叫约翰•利西欧的业内人士也表示:“巴菲特不需担心谁在长期挥霍他的金钱,只要他不要一直试着去买谷底价位的银行股。”所有的舆论都看淡富国银行,甚至有人开始教巴菲特如何在他最熟悉的行业——银行投资了。


    正文 6.选在股市低迷时进入(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46 本章字数:1290

    然而,巴菲特之所以选中富国银行投资,是有他的道理的。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家银行的情况。1983年,深具理性和睿智的卡尔•理查德出任富国银行董事长,他走马上任后,决心要把死气沉沉的银行来个根本转变,使之变成能赚钱的大企业。在他的努力下,1983年到1990年的7年间,富国银行的平均获利是1.3%,而且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是15.2%。1990年,富国银行以560亿美元的资产,排名为美国的第十大银行,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了卡尔•理查德的管理水平。尽管他尚未着手股票回购或发放特别股利的计划,就已经使股东们获利了。在卡尔•理查德领导下,富国银行也专注于控制成本,分析师们从比较公司和非利息支出占公司净利息收入的比例中,可以了解到银行的营运费用占净利息收入的百分比。据测算富国银行的营业效率是20%至30%,这个数据表明,它的营运成本比第一洲际银行或美国银行还要好,而卡尔•理查德的一个特别应该指出的管理本领是,一旦成本被控制住以后,他就不让成本再度增加,从而能持续地改善富国银行的盈利状况。按理查德自己的说法是:“我们试着像是经营一家企业来管理这个公司,2+2=4,而不是7或8。”
    巴菲特在1990年买进富国银行的股权时,该银行是国内任何主要银行中对商业不动产放款最高的银行,高达145亿美元,相当于其股东权益的5倍。由于当时加州的经济不景气状况正在恶化,因此分析师推算银行的商业放款中,有一大部分将成为呆账。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富国银行股价在1990年和1991年的下跌。当时,由于美国联邦储贷保险公司的倒闭,震动了金融界,金融检查人员认真地分析了富国银行的贷款投资组合,迫使银行在1991年拨出13亿美元作为呆账准备,1992年度再提12亿美元做呆账准备。因为准备金是每月拨出,投资者开始对每次的提列金额感到紧张。按规定,银行并非一次足额提到放款损失准备金,而是在两年内慢慢提到,但投资者对于富国银行是否能撑到它的放款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表示质疑。
    1990年由于伯克希尔公司宣布它拥有富国银行股权,其股价在1991年年初明显上扬,达到98美元一股。这为巴菲特赚取了2亿美元的利润。但正如巴菲特事后承认的那样:“我低估了加州的不景气,和那些公司的不动产问题。”果真在1991年6月,当银行宣布另外一笔放款损失准备的提列时,又造成了股价两天之内下跌13美元,成为每股74美元。虽然股价在第四季度略有回升,但由于富国银行必须为它的放款损失再增拨另一笔准备金,这明显将使盈余减少,因此到年底,该股以58美元一股收盘,这与1990年10月伯克希尔公司以平均每股57.88美元买进的价位基本持平。富国银行1990年赚了7.11亿美元,但1991年由于提列呆账准备,只赚了2100万美元,1992年虽然达到2.83亿美元,但仍小于它前两年的赢利水平。但反过来说,如果加上呆账准备金,那么该银行仍有每年赚进10亿美元的赢利能力。巴菲特与人们的争议在于,若考虑它所有的放款问题之后,它还有赚取盈余的能力吗?巴菲特认为有,而看空卖空者则认为没有。


    正文 6.选在股市低迷时进入(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47 本章字数:1118

    巴菲特计算出富国银行每年在支付平均3亿美元的贷款损失费用之后,仍会赚进10亿美元的税前盈余,如果480亿美元的贷款里,不只包括商业性的不动产放款,也包含了其他所有银行放款,其中10%是1991年的问题放款,并因此产生损失,包括利息损失,平均为放款本金的30%,则富国银行会达到损益平衡点。但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低,即使富国银行一年没有赚钱,这想法也不会令人沮丧。而伯克希尔公司的收购或投资方案,是立足在该年未赚取分文,但预期未来它的股东权益可能增长20%的企业。巴菲特的眼光没有错,1992年伯克希尔公司继续买进该银行股票,使持股增至630万股,占富国银行总股本的11.5%,然后又利用自联邦准备局拿到的清算超额准备金,再买进该银行股票,使持股增长到22%,1993年11月,伯克希尔公司以每股介于106美元和110美元之间的价格继续买进该股票。至当年年底收盘,富国银行的股票已涨到每股137美元。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议以巴菲特不断盈利的事实画上了句号。这再次证明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是经得起考验的,即便是大多数人反对和风险降临且几乎动摇人们信心的时候也是如此。
    从1994年开始,伯克希尔公司利用全美股票市场报酬率走低的时机,开始了又一轮大规模的收购行动。巴菲特的观点是:只有当优良的公司被不寻常的信息包围,导致股价被错误地评价的时候,才是真正大好的投资机会。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国运通公司。美国运通公司是巴菲特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就进行投资的目标,也是除可口可乐之外与伯克希尔公司保持关系时间最长的一家公司。60年代中期,美国运通曾爆发过著名的色拉油丑闻案。当时,运通公司曾证明说它库存了大批色拉油,但事实上根本没有什么色拉油存在,这导致它的负债很快就达到了数百万美元,股价猛跌了一半多。善于瞄准问题股的巴菲特乘虚而入,以1300万美元购入运通公司5%的股票。至90年代,伯克希尔公司已拥有美国运通公司10%的股份,总成本在14亿美元左右。美国运通公司的业务共有三大部门:一是旅游及相关服务,从事美国运通卡和美国运通旅行支票,此业务占运通营业额的72%;二是运通财务咨询,包括财务规划、保险和投资产品,占销售量的22%,美国运通公司的财务咨询专家超过3600位,负责的资产达到1060亿美元,这个子公司因此成为美国最大的基金经理人之一;三是“美国运通银行”,它只占该公司营业额的5%,但却是分布在全世界37个国家,共78个营业场所的服务网的中心枢纽。美国运通旅游相关服务部门持续生产固定的利润,此部门一直都有巨额的股东盈余,用来资助它的不断成长。


    正文 6.选在股市低迷时进入(4)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48 本章字数:1110

    巴菲特一贯的观点,也是鉴别公司经营管理层是否负责的表现是:当一个公司所产生的多余现金大于营运所需时将如何处置。为此,巴菲特把经营者分为两大类,一是对股东权益负责的,他将用资本余额增加股利分配或回购股本;二是盲从法人机构,花掉现金用来扩展其企业领地。巴菲特欣赏前者,而认为后者是很不幸的。美国运通公司1992年之前的总经理詹姆斯•罗宾逊就是盲从于法人机构,用多余现金收购同行业,结果在收购希尔逊-李曼公司时遇到了巨大挫折。希尔逊-李曼公司不但没给美国运通公司以回报,还要靠其不断注入资金才能维持营运,整体算下来,美国运通公司投入希尔逊的资金已达40亿美元之多。罗宾逊为此求助于巴菲特,于是伯克希尔公司购买了3亿美元的特别股,直到运通公司变得理性时,巴菲特才成为其普通股的股东。
    1992年,哈维•戈勒继任总经理,戈勒与巴菲特志向一致,强调美国专利权和品牌价值。他上任的当务之急是强化旅游相关服务部门的品牌意识,重整希尔逊-李曼公司的资金结构,以便抛售。前后差不多用了两年时间,戈勒清算了美国运通公司的不良资产,恢复了公司的获利能力和股东权益报酬率。1992年,戈勒出售美国第一数据企业,使美国运通公司净赚了10亿美元以上;1993年又将其资金管理部门——波士顿公司,以15亿美元出售给美伦银行。不久,希尔逊-李曼公司也分割成两部分,卖掉了希尔逊公司零售业务账户,而李曼兄弟公司,在戈勒投入10亿美元以后,免税分配给了美国运通公司的股东。
    巴菲特密切关注着美国运通公司的变化。早在1994年夏天,他先将伯克希尔公司持有的特别股转换成普通股,并开始收购更多的普通股。到1994年年底,伯克希尔公司已拥有了2700万股美国运通公司的股权,平均价为每股25美元。1995年春,美国运通公司又宣布另外回购流通在外的股票4000万股,此举高达总流通在外股数的8%,而巴菲特也采取相应的行动,于1995年2月又另外增持了该股2000万股,使伯克希尔公司取得了近10%的美国运通公司的股权。
    按保守的方法估计一下美国运通公司的成长率,大致可以这样看,1993年通过出售子公司,该公司至1994年年底的盈余为14亿美元。戈勒确定的公司成长目标为12%至15%,假设未来10年能持续成长10%,第11年以后只剩5%的成长率,这肯定低于管理层自己的预估,再以10%来折现盈余,那么美国运通公司的实质价值为434亿美元,每股为78美元。按此计算,巴菲特是以美国运通公司实质价值的70%买入该公司股权,具有较大安全边际。这说明他投资并长期持有美国运通公司的股票是极其正确的。


    正文 1.遵循安全边际法则投资(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49 本章字数:1021

    坚持安全边际法则是巴菲特永不亏损的基石。所谓安全边际法则,其含义就是像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一样,用相对于实际价值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入好股票。基于安全边际法则进行价值投资,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用4毛钱的价格去购买价值1元钱的股票,其实就是用相当于实际价值4折的价格买入股票。
    1.遵循安全边际法则投资
    安全边际原则仍然非常正确,非常有效,永远是投资成功的基石。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为什么能在股市叱咤风云,他有什么常胜不败的秘诀吗?如果非要回答这个问题的话,巴菲特的制胜秘诀就是安全边际法则。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教给学生的保障投资永不亏损、绝对安全的秘诀——尽量购买那些价格远远低于价值的股票,离股价大跌的悬崖也就是价值线越远越好。格雷厄姆把股价低于价值的程度称为安全边际。格雷厄姆说:“我把投资成功、永不亏损的秘密精练成四个字的座右铭——安全边际。”
    巴菲特在19岁时就从格雷厄姆的书中读到了安全边际原则,现在他已经快80岁了,做了一辈子投资。他感叹:“安全边际原则仍然非常正确,非常有效,永远是投资成功的基石。”怎么理解安全边际这个概念呢?安全边际这个概念听起来很高深,其实很简单,就是寻找价格大大低于价值的质优价廉的便宜货。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用这个方法。女孩子去摊位上买衣服时,为什么会大幅砍价呢?人们去市场买菜时,为什么会还价呢?当然我们想买得便宜一些,省点钱。同时呢,谁都知道,买的没有卖的精,万一估不准值多少钱,多还点价,一般不会怎么吃亏。其实股市也是一个大商场,只不过里面的商品都是股票而已。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在股市买股票,就像我们到市场买东西一样,运用的是同样的原则。
    所谓安全边际原则,其含义就是像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一样,用相对于实际价值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入好股票。基于安全边际进行价值投资,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用4毛钱的价格去购买价值1元钱的股票,其实就是用相当于实际价值4折的价格买入股票。商品的标价并非其实际价值,我们要自己大概估计一下。股票过去的价格也并非其实际价值,我们也要自己大概估计一下。估计股票价值,首先要估计这家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巴菲特会大概估计出一个公司的价值,就可以除以总股本,折算出一股股票的价值,然后和市场价格进行比较,股价明显低于价值就买入,否则就寻找其他股票的投资机会。


    正文 1.遵循安全边际法则投资(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49 本章字数:1136

    遗憾的是,我们在日常购物时运用的基本原则,却偏偏不在股市里运用。在超市里非常精明的购物者,在股市里却变成了非常愚蠢的投资者。人们在超市里看见商品价格下跌会大喜,商品价格上涨会大悲;但在股市里却是看见股价上涨反而大喜,股价大跌反而会大悲。在超市里,你肯定是商品价格越涨越不买,越跌越买,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但在股市里为什么股票越涨越买,股价越跌越卖?为什么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喜欢做这样的比喻:买股票不是到百货公司买香水。你买奢侈品,往往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因为你的目的是让别人说你有钱,买得起贵的。买股票应当像是买日用品。我们平时到超市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你买的目的是为了用,只要能用、好用,越便宜越好。
    巴菲特有句名言:“付出的是价格,得到的是价值。”其实,价值投资者寻找的就是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异,这正是投资赢利的来源。1984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纪念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出版50周年集会的演讲中说,在美国投资界绝大多数持续战胜市场的投资大赢家,运用的都是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原则:寻找并利用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异。买入股票时在价格上同样要留有余地。因为你对股票价值的估计只能是大概准确,不可能是绝对准确,因此必须买入价格上有很大余地,这样万一错误地高估了,也能保证你的买入价格相对于价值而言还是相当便宜的,仍有可能取得不错的回报。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不但要求有安全边际,而且还强调安全边际要足够大,以保证绝对安全。巴菲特认为最理想的安全边际是:用4毛钱的价格去购买价值1元钱的股票。如果巴菲特计算出一只股票的价值仅仅略高于市场价格,那么巴菲特就不会买入。巴菲特喜欢用大桥来做比喻,建设一座大桥,假设建造时设计桥可承受的最大载重量为30吨,但是实际使用时只准许载重10吨以下的卡车通过。大桥通行坚持安全边际原则,才能保证绝对安全。股票投资坚持安全边际原则,才能保证决不亏损。
    其实,在股市中的投资者一般有四类人:
    第一类人是根本没有风险意识的无畏投资者。很多投资者根本不懂股票投资,别人一说买哪只股票好,他就冲进股市了,正好赶上这两年大牛市,还赚了很多。但是,同样是这些无知无畏的投资者,在几年之前的大牛市顶点,也是听别人一说,就冲进去了,结果后来股市持续大跌,他们被套得很深,亏得很惨。无知偶尔也有可能交好运,幸运地赶上大牛市,或者正好抱上一只大牛股,还发大财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无知者尽管无畏,但是一般也无利,因为股市大涨的时间总是少数,大牛股总是少数,赚大钱的人也是少数。早晚有一天,那些无知无畏者糊里糊涂赚的钱也会糊里糊涂赔个精光。


    正文 1.遵循安全边际法则投资(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50 本章字数:954

    第二类人是明知有很大的风险却甘愿冒险的投资者。这些人在股票投资中明知一只股票被过于高估了,但想着自己高价买入,后面还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他其实是在博傻,博的是后面会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价格继续买入这只股票,这种叫做胆大无畏,说得再明白一点,这些人其实不是在投资,而是在赌博,拿自己本金的安全来赌博。可能会有一两次,给他赌中了,正好赌了一只牛股,这只股票会持续上涨一段时间,让他赚些钱。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上涨的时间不会长,没等他抛出的时候,股价就大幅下跌,反而把他套牢了。久赌必输,在赌场上如此,在股票市场上同样如此。
    第三类人是十分谨慎的投资者。他们在投资中,只有看到这只股票的股价低于价值,自己的投资本金有相当安全保障的时候,才会买入。这类人在投资中,一般情况下会取得相当不错的赢利,但是一旦股市发生巨大的振荡,这些人也不一定能够保证自己的投资本金安全。
    第四类人是不但要看有没有安全防护网,还要确认这个安全防护网足够结实才会走过去。他们看到一只股票的股价低于价值,有一定的安全边际,但他们并不一定会买。他们一定要确认这只股票的内在价值远远高于股价,安全边际足够大,即使股市发生大的震荡,自己的投资也会绝对安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会买入这只股票。
    巴菲特就是第四类投资者。巴菲特投资不但要求安全,而且要求绝对安全,因此他买入的前提不是有安全边际就行,而是要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投资就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巴菲特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坚持集中大规模投资一只股票的前提是寻找到了这只股票赢利的确定性,而赢利的确定性来自于充分的安全边际:“我把确定性看得非常重……只要能够找到确定性,那些关于风险因素的所有考虑对我就无所谓了。承受重大风险的根本原因是你事先没有考虑好确定性。但是以仅相当于证券内在价值的一部分的价格才买入证券并不是冒风险。”
    如果没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巴菲特宁愿不投资,即使错过了赚钱的机会也毫不后悔。股海风云变幻,万一突然大跌,只有你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才能保护你的投资安然无恙。投资没有安全边际,如同暴雨中没有一把保护伞,高速公路上开汽车没有安全带,狂风恶浪中的轮船没有救生圈,万一遇到风险,怎能保证安全?


    正文 2.安全边际法则的好处(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51 本章字数:922

    在一个不理性的股市中,股票投资总是有风险的,可是只要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就会把投资风险降到很小很小,甚至几乎没有。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说:“如果我计算出一只普通股的价值仅仅略高于它的价格,那么我不会对买入产生兴趣。”这种“安全边际”原则是巴菲特投资成功的基石。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之所以非常强调安全边际原则,是因为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和公司经营的因素非常复杂,而相对来说,人的预测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很容易出现预测失误。
    股价波动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尽管股价长期来说具有向价值回归的趋势,但如何回归、何时回归是不确定的。同时,公司价值也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因为受到公司内部因素、行业因素、宏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本身是变化和不确定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更是不确定的。所以,安全边际就成了对投资者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股票市场波动巨大的不确定性、公司发展的不确定性的一种预防和保险。有了较大的安全边际,即使对公司价值的评估有一定的误差、市场价格在较长的时期内仍低于价值、公司发展受到暂时的挫折,都不会妨碍投资资本的安全性以及保证投资者取得最低程度的满意报酬率。
    其实,在现实中利用安全边际原则还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股价波动。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在去世前几个月指出:“如果说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的话,那就是从来没有人能够成功地预测股市变化。”
    安全边际是对股票市场波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一种预防和保险。有了较大的安全边际,即使市场价格在较长时期内仍低于价值,我们仍可通过公司净利润和股东权益的增长,来保证我们投资资本的安全性以及取得满意的报酬率。如果公司股票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我们反而能够以更大的安全边际买入公司更多的股票。正如巴菲特所说:“未来永远是不确定的。在大家普遍看好时,你只能花高价从市场买入股票,所以,不确定性反而实际上是长期投资者的朋友。”
    关于股市不可预测的证据可谓汗牛充栋,从任何时期基金公司持有的现金量可以清楚地看出,共同基金管理者也根本不能准确地预测市场。


    正文 2.安全边际法则的好处(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52 本章字数:1041

    德瑞曼关于1973年至1996年美国股市的研究,包括了5个牛市和4个熊市,在这24年间股票分析师的总体平均预测失误率为44.3%,在牛市预测失误率是44.9%,在熊市是47.4%。这说明,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股市预测专家的失误率是相近的,股市涨跌对预测的失误率没有太大影响。研究同时也表明,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预测专家都有过于乐观的倾向。过于乐观的收益预测,会使投资者过分高估公司价值,高价买入,从而降低投资收益率,甚至形成亏损。巴菲特指出,分析师之所以总是做出乐观的预测,根本原因是为了使投资者更多地买入或防止其大量抛售,以提高股票交易量,这样分析师自己就能从其就职的证券经纪公司获得更多的工资和资金。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80年的年报中说:“我们深信对股票或债券市场价格的短期预测没有任何效用,这些预测能够告诉你许多预测者本人的情况,但却根本不能告诉你任何有关未来的情况。”
    另外,据统计数据表明,只有大约10%的机会猜中市场是处于谷峰还是谷底。要想赚钱,你必须有两次准确的市场预测:一次在接近谷底时买进,一次在接近谷峰时卖出,那意味着你成功的机会只有1%。如果想成功赚钱两次,那么就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美国第二大共同基金公司先锋公司的约翰•博格尔说:“我在这个行业里干了30年,从没有听说过谁能连续地预测成功,也没有听谁说过别人能连续地预测成功。事实上,我的感觉是,设法选择交易时机可能非但不能使你的投资账户升值,还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第二,分析师预测公司收益的失误率高达60%以上。尽管华尔街和学术界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分歧,但他们都认为公司收益是决定公司股票市场价格的最主要因素,现代证券分析的核心是通过预测公司收益来预测公司股票市场价格的未来走势。因此,证券公司纷纷花费巨资聘请专家预测公司收益变化,股票分析师中的明星便是那些预测专家。那么,这些专家对公司收益预测的准确程度到底如何呢?《机构投资者》每年评选两次最优秀的投资分析专家,从数百个经纪公司中选出一支最优秀的明星队,由他们来预测每一个行业的收益变化。《金融世界》研究了这些明星的实际表现,发现这些预测专家们的业绩实在是令人吃惊的拙劣:“真正的英雄少之又少,在研究期间股市平均上涨14.1%,而‘明星’推荐的股票,总体上涨9.1%,比市场平均水平还低34%。在推荐的134种股票中,只有42种接近1/3,上涨幅度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平均水平。”


    正文 2.安全边际法则的好处(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52 本章字数:454

    德瑞曼与M•贝利在1995年5、6月份的《金融分析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了1973年至1991年间分析师收益预测准确性。该文评估每一季度的收益预测一般用前3个月的数据,分析家可以在该季度的前两个星期修订。研究样本中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和美国证券交易所的主要股票1000只,结果发现,分析家们的收益预测与实际收益一直相差很大,平均错误率达44%!尽管20世纪70年代后,信息技术有了飞跃发展,但分析师的预测水平反而更差了。在研究期间的最近8年,平均失误率达50%,有两年达到57%、65%。这种巨大的预测失误率将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价值判断产生很大错误,从而导致对股价产生不合理预期,一旦公司收益公布与预测相差很大,股价必定大跌,使投资者遭受较大亏损。
    事实证明,公司收益是很难预测的,股票分析师的收益预测往往很不准确。为了防止公司收益预测的错误造成价值评估太大的误差,价值投资者需要相当大的安全边际,以确保在相当小的风险程度下,取得满意的投资收益率。


    正文 3.增强你的“安全边际”(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53 本章字数:1012

    当然,即使是对于最好的公司,你也有可能出价过高。付钱过多的风险时常会显露出来,而且我们认为实际上对于所有的股票,包括那些注定如此的公司的买家来说,这种风险已经相当高了。
    ——沃伦•巴菲特
    如果股票经纪人正要销售其研究部门所支持的股票给你,你就该警惕自己的从众心理了。因为,当股票价格向上爬升时,经纪人的热忱也会随着提高。他们会对你说:“今天上涨了两位数!”他们还会对你说:“最好再快一点!”很多投资者往往被股票经纪人左右了自己的投资决策。然而,如果换成巴菲特,他决不会为之所动。巴菲特说:“他们决不会打电话告诉你:某某公司是家很棒的公司,但它的价格太高了。事实上,他们或许真的认为值得以任何价格收购某某公司的股票,但如果我们也加入这个游戏,那么我们就跟他们一样笨。”值得注意的是,股票经纪人试图卖给你的是股票价格上扬的前景。如果实用不是你的首要问题,那么你看待任何投资就该像巴菲特一样,从商业观点出发,要反复询问的,不是正在上扬的股票价格,而是所投资的行业是否能赚钱,能赚多少?一旦这些数字确定了,股价所能给予的利润就能计算出来。
    巴菲特指出,将注意力集中在容易了解和具有持久的经济基础、且把股东放在第一位的管理者所管理的公司上,并不能保证成功。首先,必须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同时公司还必须要符合他对企业的期望。一般投资者犯错,可能是在以下三个地方出问题:一是所支付的价格,二是所参与的经营管理,三是企业未来的经济状况。巴菲特指出,错误的估计最常发生在第一个原因上。他的意图是,不但要辨认出可以赚得高于平均收益的公司,还要在价格远低于其实质价值时购买这些企业的股票。
    格雷厄姆教导巴菲特,只有在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异高过安全边际的时候才购买股票。安全边际法则大力地协助了巴菲特。首先,使他避免受到价格上的风险。如果巴菲特所计算的企业价值,低于它的每股价格,则不会购买该股票。他推论道:如果公司的实质价值因为他错估未来的现金流量而有些许下降,股票价格终究也会下跌,甚至低于他所购买的价钱。但是,如果存在于购买价格与公司实质价值之间的差价足够大,则实质价值下跌的风险也就比较低,巴菲特就会考虑购买该股票。巴菲特这样分析:假设以实质价值的7.5折购买一家企业股票,但随后该公司的价值下跌了10个百分点,他最初的购买价格仍然会为他带来适当的报酬率。


    正文 3.增强你的“安全边际”(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54 本章字数:1183

    安全边际法则提供了一些机会,使我们可能获得极佳的股票报酬率。如果巴菲特正确地辨别出一个拥有高经济报酬率的公司,长期之后,该公司的股价将会稳定地攀高,反映出它的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持续维持在15%的公司,它股价的上涨程度将会超过股东权益报酬率10%的公司。不仅如此,使用安全边际,如果巴菲特能够在远远低于实质价值的价格下收购这个杰出的企业,伯克希尔公司将会在市场价格进行修正的时候,额外地大赚一笔。巴菲特说:“交易市场就像上帝一样,帮助那些自助者。但是和上帝不同的是,交易市场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1988年,巴菲特第一次购买可口可乐股票的时候,人们问他:“可口可乐公司的价值在哪里?”巴菲特回答说,可口可乐公司的价值是它有市场平均值15倍的盈余和12倍的现金流量以及30%至50%的市场溢价。巴菲特为一个只有6.6%净盈余报酬的企业,付出5倍于账面的价格,原因是有可口可乐的经济商誉做保证,所以他非常乐意投资。当然,巴菲特曾经解释价格与价值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犹如其他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企业生存期间现金流量的预估值,以适当的贴现率折算成现值。
    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东盈余为8.28亿美元。30年期的美国政府公债利率大约是9%。如果在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东盈余以9%的贴现率折现,可口可乐公司的价值在当时是92亿美元。当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时候,公司的市场价值是148亿美元,巴菲特可能花了太多钱买这家公司的股票。但是,92亿美元是可口可乐公司目前股东盈余的折现价值。因为市场上的其他人乐意付上比可口可乐公司实质价值更高的60%代价来购买它,显示买主将它未来成长的机会也视为价值的一部分。
    可口可乐公司不需要额外的资金就能增加股东盈余,主要是利用无风险报酬率和股东盈余增长率相减得出的差来增加利润。分析可口可乐公司,我们可以发现1981年至1988年,股东盈余每年以17.8%的增长率增长——比无风险报酬率还要快。当这种情形发生时,分析师使用两阶段折现模型。当一家公司在某几年有特殊的表现,并长期以较稳定的比例增长时,此模型就适合用来计算未来的盈余。
    我们使用两阶段折现模型的流程,计算可口可口1988年的现值及其未来现金的流量。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东盈余是8.28亿美元。如果我们假设可口可乐公司在未来10年内能够以每年15%的比例增加股东盈余(这是合理的假设,因为这个比例比公司前7年的平均值还低),第10年度股东盈余将为33.49亿美元。让我们进一步假设在第11年度刚开始时,增长率将会减少到每年5%,使用9%的贴现率(那时的长期债券利率),我们能计算出可口可乐公司的实质价值在1988年为483.77亿美元。


    正文 3.增强你的“安全边际”(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55 本章字数:1016

    我们能假设不同的增长率重复这项计算。假设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东盈余在未来10年的增长率为12%之后,则每年以5%增长,以9%的贴现率计算公司现值为381.63亿美元。若在未来10年是以10%的比例增长,以后都以5%的比例增长,可口可乐的价值将为324.97亿美元。而且如果我们假设所有的增长率皆为5%,公司至少仍值207亿美元。
    1988年6月,可口可乐公司的价格大约是每股10美元。之后的10个月内,巴菲特已取得9340万股,总计投资10.23亿美元,他的平均成本是每股10.96美元,到1989年年底,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已占伯克希尔公司普通股投资组合的35%,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举动。
    从1980年葛苏达控制可口可乐公司开始,公司的股价每年都在增加。在巴菲特第一次购买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前5年中,可口可乐股票的股价每年上涨18%,该公司的经济状况非常好,所以巴菲特无法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在这期间,史坦普工业指数也在上扬。可口可乐公司及股票市场都没有机会让他以低廉的价格购得股票,但巴菲特仍然依市价购买。
    在1988年至1989年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公司股票期间,可口可乐在股票市场上的价值平均为151亿美元。但是巴菲特估计,可口可乐公司的实值大约是从207亿美元、324亿美元、381亿美元到483亿美元。巴菲特低价买进可口可乐股票,这个“低价”是相比较于公司内在价值而言的。在价格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时,巴菲特就会毫不犹豫地买进。如我们所知,巴菲特先发现要买什么,再决定价格是否正确。
    巴菲特拿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事做类比,就像是“到折价商店进行廉价采购,任何廉价的东西都好,只要是廉价的。你一定知道这种感觉,当你走进一家商店,在你眼前的是个从259美元降到25美元的铲雪机,即使你住在佛罗里达,从来不会用到铲雪机,但价格低到让你舍不得放弃,那就是格雷厄姆选择投资项目的方式。”与之不同的是,巴菲特的方法是事先决定他所要购买的,等到商品开始拍卖时才买。所以,唯一会在折价商店发现巴菲特的时候,是他正在检查他所需要的东西是否正在拍卖。巴菲特以同样的方法在市场中进行安全运作。他已经知道想要拥有什么样的公司了,所等待的就是适当的价格。对巴菲特来说,买什么和用什么价格买是不同的问题。他会先决定买什么,再决定它是否处于适当的价格。


    正文 4.热衷于选择消费独占性公司(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55 本章字数:1066

    通货膨胀虽然会给很多企业带来伤害,但是那些消费独占性的公司非但不会因此而受损,反而能从中受益。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时要求足够的安全边际,是考虑通货膨胀随时可能带来的灾难。一项不能防范通货膨胀的投资是无益的,唯一的收获是收购力计算。
    对于通货膨胀,巴菲特是这样解释的:“假如你放弃购买10个汉堡包,把这些钱存进银行,期限为2年,你可以得到利息,税后的利息可以购买2个汉堡包。两年后,你收回本金,但这些钱仅能购买8个汉堡包,此时,你仍然会感到你更富有,只是不能吃到更多的汉堡包。”巴菲特认为,通货膨胀对大多数投资者都是最大的敌人,但也有一部分人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那些负担为期30年、且利率为5%房屋贷款的购屋人,会因通货膨胀而获益,原因是他们的收入会增加,而必须缴纳的房贷利息却是固定的。同样,公司和企业也同样受益于通货膨胀,那些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地说服投资者以固定利率提供资金给公司做长期运用者,也因为通货膨胀之故,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偿还贷款利息,因此投资者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因为实质购买力相对变小。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如果投资者以4000美元购买通用汽车公司债券,当时的4000美元可以用来买一部新车,到9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把4000美元的本金还给投资者时,这笔钱只能买到1/4台的新车。所有投资者都必须考量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基于此,巴菲特热衷于投资那些具有消费者独占性的公司。巴菲特在投资这些公司的同时,通货膨胀也会让他的投资价值增长,帮助他变得富有。这就是出色投资家的高明之处。
    巴菲特以喜诗糖果为例来说明这个现象。1972年,喜诗糖果公司的盈余约为200万美元,同时账面上有800万美元的净有形资产,这意味着其厂房设备及存货,在扣除费用和税负之后,有200万美元属于净利。伯克希尔公司在1972年付出约3500万美元买下喜诗糖果公司的股票,相当于8%的税后报酬率,和当年度的政府公债所提供的报酬率5.8%相比,喜诗糖果公司的税后报酬率8%显然不差。假设有一家经营情况比喜诗糖果公司差的钢铁厂,年度净利为200万美元,净有形资产1800万美元(炼钢炉设备的成本较制造糖果设备的成本要来得高)。两个不同性质的企业,同样都在年度内赚取200万美元的净利。但不同的是,喜诗糖果公司以800万美元的净有形资产就创造出200万美元的净利,而钢铁厂却以1800万美元的净有形资产才创造出200万美元的利润。


    正文 4.热衷于选择消费独占性公司(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56 本章字数:454

    再把通货膨胀的因素加以考量,假定未来10年,产品价格、销售数量和利润会成长1亿美元,所以两家公司的净利都会变成400万美元。这是很容易实现的,因为消费者的薪水在10年内也会有所增加,只要公司以调涨后的价格,卖出同样数量的产品就可以达到。
    如果两家公司都计划更换生产设备,而生产设备的价格如同产品价格一般也上涨1倍,喜诗糖果公司要花费1600万美元买进新的机器设备来替换原有价值800万美元的旧设备,而钢铁厂则要花费3600万美元的资金进行机器设备的更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选择持有哪一家公司的股票?回答当然是喜诗糖果,因为钢铁厂更新设备要多花2000万美元,才能创造出喜诗糖果公司所能赚取的利润。
    巴菲特非常善于选择那些可以用较小的净有形资产却能创造较高利润的公司,正因具备这样的优势,即使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市场上仍允许喜诗糖果公司拥有较高的本益比。通货膨胀虽然会给许多公司带来伤害,但是那些具备消费独占性的公司却不会受到损害,反而能从中受益。


    正文 5.永不亏损的投资秘诀(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57 本章字数:1246

    优秀的公司暂时遇到困难,会导致这些公司的股票被错误地低估,这反而是巨大的投资机遇。
    ——沃伦•巴菲特
    格雷厄姆传授给巴菲特的永不亏损的投资秘诀可以浓缩为一句话:安全第一,赚钱第二。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第一,在投资态度上,要时刻保持谨慎,做到永远不会亏损;第二,要股价明显低于价值的时候,投资才能远离股价大跌的悬崖;第三,在安全程度上,安全边际一定要足够大,才能够保证绝对安全。
    那么在什么时候我们才有机会找到相对于价值股价被严重打压而具有足够安全边际的便宜股票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商场里经常碰到有很多商品打折,而且有时打折打得很厉害,但在股市里会有股票打折而且打的折扣很大的情况吗?有。那就是在市场犯下愚蠢错误的时候。正如巴菲特所说:“你一生能够取得多大的投资业绩,一是取决于你倾注在投资中的努力与聪明才智,二是取决于股票市场所表现出的愚蠢程度。市场表现越愚蠢,善于捕捉机会的投资者赢利概率就越大。”
    巴菲特的工作就像一只雄狮,远远看着野牛群,静静卧着,看看有没有一头野牛犯下愚蠢的重大错误,离开牛群。巴菲特等待的机会就是有人犯下大错:“股市在那儿,仅仅是作为观察是否有人出价去做某件蠢事的一个参考而已。”一旦发现市场出现错误,巴菲特就会像守候野牛多时的雄狮一样,一下子扑过去捕获一个大猎物。巴菲特根据人性发现,市场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过于恐惧,另一种是过于贪婪。“在投资世界,恐惧和贪婪这两种传染性极强的流行病,会一次又一次突然爆发,这种现象永远存在。”可以确定的是,恐惧和贪婪肯定会一再发生,肯定会引起股票市场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偏离。但无法确定的是何时会发生以及发生时后果有多严重。巴菲特告诉我们,利用市场波动赚钱的方法始终如一:“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当别人过于贪婪时,市场会明显被过于高估,这个时候你要怀有一颗恐惧之心,不要轻易买入;当市场过于恐惧而过度打压股价时,会导致很多股票的股价被严重低估,别人都恐惧得不敢买入,这时你反而要大胆贪婪,大胆地逢低买入。我们很多人喜欢股市大涨,巴菲特却喜欢股市大跌:“股市大跌反而是重大利好消息。”股市大跌时,投资者由于恐惧而纷纷低价抛售,会形成更大的安全边际,巴菲特可以趁机贪婪地大量买入质优价廉的便宜货,当然高兴得很了。巴菲特喜欢大跌,因为大跌才有机会大量低价买入好股票,才有可能以后赚大钱。“只有资本市场极度低迷,整个企业界普遍感到悲观之时,获取非常丰厚回报的投资良机才会出现。”相反,在股市大涨时,投资者因为贪婪而高价追涨买入,股价大涨使安全边际减少甚至消失,巴菲特想买股票却找不到价廉物美的好股票,当然不高兴了。和大多数人相反,越热门的股票,巴菲特越不感兴趣。“大部分人都是对大家都感兴趣的股票有兴趣。其实,无人对股票感兴趣之日,才是你应对股票感兴趣之时。热门股票反而很难赚到钱。”


    正文 5.永不亏损的投资秘诀(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58 本章字数:1071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巴菲特是不是这样做的呢?
    1972年,美国股市是一个大牛市,股价大幅上涨。50只著名成长股的平均市盈率上涨到天文数字般的80倍。由于股价太高,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公司无法买到股价合理的股票,他为此非常苦恼。“我觉得我就像一个过度好色、喜欢嫖妓的小伙子,来到了一个荒无一人的小岛上,我想买却什么也买不到。”1972年时,巴菲特的股票仓位不足16%,84%的资金都投资于债券。1973年,股市持续下跌。到了1974年10月初,道•琼斯指数从1000点狂跌到580点,下跌近一半,每个人都恐惧得不停抛出股票。在大牛市时,巴菲特的投资欲望近乎枯竭。但在熊市里,他的投资欲望却大大膨胀。在熊市的一片悲观氛围中巴菲特高声欢呼:“买股票的好时候到了。”巴菲特在1973年至1974年美国股市大萧条时期疯狂地买入股票,活蹦乱跳得像一匹小马驹,等到后来股市大幅反弹时,大赚一笔。巴菲特这种投资策略在美国股市灵验。
    如果你想在股市中赚钱,一定要牢记巴菲特的格言:“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也许你会问,我要寻找安全边际大的股票,也不能光等着股市暴跌。在股市没有大跌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安全边际很大的个股呢?
    当一家优秀的公司暂时出现问题时,市场担心这家公司解决不了问题,赢利能力会一落千丈,于是人们纷纷抛售股票,使股价大跌。股市上经常会有些基础非常好的公司,由于临时遇见了比较大的困难,或者比较大的问题,导致这只股票被市场抛弃。其实,这个公司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个短期性的问题,然后重新恢复原来的竞争能力,它会继续顺利长期经营下去。此时这只被市场抛弃的股票,就像一张被揉皱了、踩烂了、弄脏了的百元大钞,它还是具有与原来一样的长期价值。
    巴菲特则发现,机会总在危险后。正如巴菲特所说:“优秀的公司暂时遇到困难,会导致这些公司的股票被错误地低估,这反而是巨大的投资机遇。”股价大跌会形成巨大的安全边际,是低价买入的良机,随着企业解决问题后恢复正常经营,市场重新认识到其长期赢利能力丝毫无损,股价将会大幅回升,让投资者大赚一笔。巴菲特深刻领悟了危机的真正含义:危机就是“危”和“机”,危险和机会往往并存。有勇气又有智慧的人,才能从危险中看到机会,抓住机会。巴菲特所有的重仓股都是在某个公司遇到重大危机的情况下趁机低价买入的。在GEICO(美国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公司面临破产时,巴菲特低价买入,20年间赢利50倍。


    正文 6.安全边际与止损理念(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58 本章字数:1011

    有了较大的安全边际,即使我们对公司价值的评估有一定的误差,市场价格在较长的时期内低于其价值,公司发展即便是一时受到挫折,也不会妨碍我们投资资本的安全性,并能保证我们取得最低程度的报酬率。
    ——沃伦•巴菲特
    格雷厄姆总结出了一个永不亏损的投资秘诀,正是这个秘诀,保证了他以后投资再也没有亏损过,保证了他能够迅速赚回原来亏的钱,东山再起。那么这个投资秘诀是什么呢?第一条: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条: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千万不要低估格雷厄姆这两条投资铁律的重要意义,其中蕴涵着几千年的智慧。看似普通的两句话到底蕴涵着什么样的投资智慧,我们又该如何解读格雷厄姆教给巴菲特的这个最重要的投资秘诀呢?投资中,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投资并非赚钱第一,而是安全第一。安全第一,与其说是一种原则,不如说是一种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态度不同,决定了你的思考不同;思考不同,决定了你的行为不同;行为不同,决定了你的结果不同。格雷厄姆提出的安全第一原则,其意义在于要以一种非常非常慎重的态度来进行投资。在投资之前,首先考虑的不是能不能赚钱,而是会不会赔钱。
    格雷厄姆教给巴菲特的投资秘诀看起来很简单,甚至很可笑,但其实很不简单而且很有深意。我们不要只从字面上理解,要从买卖股票的态度上进行理解,它启示我们在投资时要采用一种非常慎重的态度,只有在确保自己永远不会亏损的前提下,我们才决定买入这只股票。我们很多人投资亏损,原因在于他自己没有用心去分析,没有慎重去决策,非常轻率地选股。
    巴菲特选股纯粹是从个股基本面出发的,很少考虑其技术面,其所选股票的特征是优质股。但是,投资市场是变幻莫测的,当一只股票不再具有安全边际时,其市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内在价值,如果继续持有就会造成亏损,这时就需要止损。巴菲特的止损理念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止损的依据。一般来说,止损的依据是个股的亏损额,即当某一只股票的亏损达到一定程度时,应斩仓出局。但是,止损的依据也可以是某个投资者的资金市值,这往往是针对投资者的整个股票投资组合而言的。当总的亏损额超过预定数值时,应减仓(减少持股)或清仓(完全离场)。另外,止损的依据还可以是股市大势(即股指),即当股指跌破预定点位时,应减仓或清仓。巴菲特认为在制订止损计划时,投资者首先应根据自身的投资状况确定止损的依据。


    正文 6.安全边际与止损理念(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0:59 本章字数:1128

    第二,止损位的设置。止损位的设置是止损理念的关键,一般根据有关技术位和投资者的资金状况确定。但在不同的止损依据下,设置止损位考虑的重点也有所区别。例如,对个股止损一般应根据个股的技术位和投资者对亏损的承受能力来设置,奥尼尔则简单地规定亏损7%为止损位;对股止损,则根据大盘的技术位和投资者对亏损的承受能力来设置;资金止损,则主要根据投资者对亏损的承受能力来设置。
    不论哪种止损计划,需要考虑的莫过于亏损承受力和技术因素。前者是因人而异的,也无客观的标准可言,可以是奥尼尔的7%,也可以是你自己企业的10%。常见的方法是结合技术位来设置止损位,比如,某个股因利好传闻而创出近期新高10.80美元(假设原高点是10美元),投资者在技术性回调过程中以10.20美元买入,一般可考虑在股价跌破原高点10美元时止损,但基于破位有效性的考虑,可确定低于原高点一定幅度(如3%或5%)的价格为止损位(如9.70美元或9.50美元)。究竟取什么幅度,则往往取决于投资者的经验和对该股股性的了解。
    此外,确定止损幅度(指止损位与买入价的距离)还应考虑排除日常价格波动的影响,短线投资的止损幅度要小于长线投资,较高风险状态下的止损幅度要小于较低风险状态。止损幅度过大,则丧失了止损的本意,使一次错误就造成很大的损失;可是止损幅度过小,很可能形成无谓的损失,由于这种情况,止损位容易在股价的正常波动中触及。所以,确定合适的止损幅度几乎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巴菲特认为,止损操作的关键在于意志坚定,在应该止损时决不要心存侥幸,决不能用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放弃或推迟实施止损计划,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操盘纪律。有些国家的股票市场允许下“止损单”,即在持有某股票的情况下可以下达这样的指令单:当股价低于指定价格时,即刻以市价卖出或限价卖出(分别称为“市价止损单”和“限价止损单”)。如允许下“止损单”,那么止损操作的最佳方式就是在第一时间下止损单(即在确认股票已买入后马上下止损单)。但目前国内股市尚不允许下止损单,这就更要依靠我们的意志和纪律性来完成止损操作。
    当然,止损计划的实施也可以随行情的变化而适当调整。但必须牢记的是,只能在有利情况下才能调整止损位,即只允许当原投资决策正确时,股价已有一定涨幅后,方能随行情的发展逐步调整原定的止损位,在保证既得利益的同时,尽量赚取更多的利润,这种经调整的“止损计划”有时可称为“止赚计划”。但决不能调低止损位,因为这无异于不实施(至少是推迟实施)止损,彻底违背了止损计划的初衷。而提高止损位不会使亏损扩大,相反只会使亏损减少,乃至确保一定的赢利,没有违背止损计划的本意。


    正文 1.对企业进行内在价值评估(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00 本章字数:712

    投资者首先要对公司价值进行评估,确定自己准备买入的企业股票的价值是多少;然后跟股票市场价格进行比较。投资者发现符合其选股标准的目标企业后,不管股价高低随意买入其股票并不能保证他获得利润。公司股票市场价格如大大低于其对应的内在价值,才能够为价值投资者提供很大的安全边际和较大的利润空间。因此,价值评估是价值投资的前提、基础和核心。
    1.对企业进行内在价值评估
    内在价值尽管模糊难辨却至关重要,它是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的唯一合理标准。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一个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并不一定能够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还必须要对这家企业的内在价值进行评估,确定自己准备买入的企业股票的价值是多少,然后再跟股票市场价格进行比较。这就是巴菲特经常提到的“内在价值评估”。这一方法来源于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格雷厄姆认为:“价值投资最基本的策略正是利用股市中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以大于股票内在价值相当大的折扣价格买入股票,在股票上涨后以相当于或高于价值的价格卖出,从而获取超额利润。”也就是说,投资成功的前提就是要对你所投的企业进行正确的价值评估。价值评估是价值投资的前提、基础和核心。巴菲特认为,价值评估的最大困难是内在价值取决于公司未来的长期现金流,而未来的现金流又取决于公司未来的业务状况,而未来是动态的、不确定的,预测时期越长,就越难准确地进行预测。所以,巴菲特总结说:“价值评估,既是艺术,又是科学。”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要想科学评估一个企业的内在价值,为自己的投资做出正确的判断提供依据,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正文 1.对企业进行内在价值评估(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00 本章字数:974

    第一,现金流量贴现模型。
    巴菲特认为,唯一正确的内在价值评估模型是1942年约翰•伯尔•威廉斯提出的现金流量贴现模型理论。约翰•伯尔•威廉斯在《投资价值理论》中提出了价值计算的数学公式,我们可以将其精练为:今天任何股票、债券或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在资产的整个剩余使用寿命期间,预期能够产生的以适当的利率贴现的现金流入和流出。请注意,这个公式对股票和债券来说完全相同。尽管如此,两者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而且很难对付的差别:债券有一个息票和到期日,可以确定未来的现金流;而对于股票投资,投资分析师则必须自己估计未来的“息票”。另外,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债券息票的影响甚少,一般只有在管理人员极其无能或不诚实,以致暂停支付债券利息的时候才有影响。与之相反,股份公司管理人员的能力却对股权的“息票”有着巨大的影响。巴菲特曾经用一则伊索寓言做比喻,强调价值评估应该采用现金流量贴现模型。他说:“我们用来评估股票与企业价值的公式完全相同。事实上,这个用来评估所有为取得金融收益而购买的资产的价值评估公式,从公元前600年时由一位智者第一次提出后,从来就没有变过。这一奇迹就是伊索和他那永恒的、尽管有些不完整的投资智慧——一鸟在手胜过两鸟在林。要使这一原则更加完整,你只需要再回答三个问题:你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确定树丛里有小鸟?小鸟何时出现以及有多少小鸟会出现?无风险利率是多少?如果你能回答出这三个问题,那么你将知道这片树丛的最大价值是多少以及你现在需要拥有小鸟的最大数量是多少,才能使你现在拥有的小鸟价值正好相当于树丛未来可能出现的小鸟的价值。当然,不要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为小鸟就是资金。”巴菲特还表示,伊索的投资格言放之四海而皆准,它适用于评估农场、油田、债券、股票、彩票以及工厂等的投资。不论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开发,还是汽车的问世,都丝毫没有改变这个公式,连互联网也无能为力。只要输入正确的数字,你就可以对资本在世界上任何一种可能用途的投资价值进行评估。一般的评估标准,诸如股利收益率、市盈率或市价净值比,甚至是成长率,都与价值评估毫不相关,除非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家企业未来现金流入流出的线索。事实上,如果一个项目前期的现金投入,超过了未来该项目建成后资产产生的现金流贴现值,反而会摧毁企业的价值。


    正文 1.对企业进行内在价值评估(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01 本章字数:1065

    第二,正确的现金流量预测。
    巴菲特曾经告诫投资者:“投资者应该明白会计上的每股收益只是判断企业内在价值的起点,而非终点。”在许多企业里,尤其是那些有高资产利润比的企业里,通货膨胀使部分或全部利润徒有虚名。如果公司想维持其经济地位,就不能把这些“利润”作为股利派发。否则,企业就会在维持销量的能力、长期竞争地位和财务实力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失去商业竞争的根基。因此,只有当投资者了解自由现金流时,会计上的利润在估值中才有意义。巴菲特指出,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现金流量并不能反映真实的长期自由现金流量,所有者收益才是计算自由现金流量的正确方法。所有者收益,包括报告收益,加上折旧费用、折耗费用、摊销费用和某些其他非现金费用,减去企业为维护其长期竞争地位和单位产量而用于厂房和设备的年平均资本性支出,等等。巴菲特提出的所有者收益,与现金流量表中根据会计准则计算的现金流量最大的不同是,它包括了企业为维护长期竞争优势地位的资本性支出。大多数企业经理人不得不承认,在很长的时期内,仅仅是为了保持企业当前的单位产量和竞争地位,就需要投入比非现金费用更多的资金。如果存在这种增加投入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如果年平均资本性支出超过非现金费用,那么根据会计准则计算的现金流量收益就会远远大于所有者收益。这表明,常常在华尔街的报告中提供的“现金流量”是很荒谬的。因为这些数字常常例行公事地包括报告收益加上非现金费用,而没有减去年平均资本性支出。另外,大多数投资银行家的销售手册上也有这种欺骗性的介绍,他们暗示正在出售的企业是一座商业金字塔,永远是最现代化的,而且永远不需要更新、改善或整修,而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巴菲特认为,如果投资者相信,评估一家企业的偿债能力时,或对其权益进行估值时,可以用报告收益加上非现金费用,而忽略年平均资本性支出,肯定会遇上大麻烦。在伯克希尔公司拥有的其他企业中,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也就是不包括无形资产的摊销和其他收购价格调整——在数额上相当接近于年平均资本性支出。对此,巴菲特深信不疑,这是他将摊销费用和其他收购价格调整分列的原因。巴菲特提醒投资者,会计师的工作是记录,而不是估值,估值是投资者和经理人的工作。“会计数据当然是企业的语言,而且为任何评估企业价值并跟踪其发展的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没有这些数字,查理和我就会迷失方向,对我们来说,它们永远是对我们自己的企业和其他企业进行估值的出发点,但是经理人和所有者要记住,会计数据仅仅有助于经营思考,而永远不能代替经营思考。”


    正文 1.对企业进行内在价值评估(4)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02 本章字数:897

    第三,合适的贴现率。
    确定了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之后,接下来就是要选用相应的贴现率。让很多人感到惊奇的是,巴菲特所选用的贴现率,就是美国政府长期国债的利率或到期收益率,这是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的无风险收益率。一些投资理论家认为,对股权现金流量进行贴现的贴现率,应该是无风险收益率(长期国债利率)加上股权投资风险补偿,这样才能反映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但巴菲特从来不进行风险补偿,因为他尽量避免涉及风险。首先,巴菲特不购买有较高债务水平的公司股票,这样就明显减少了与之关联的财务风险。其次,巴菲特集中考虑利润稳定并且可预计的公司,这样经营方面的风险即使不能完全消除,也可以大大减少。对此,他表示:“我非常强调确定性。如果你这么做了,那么风险因子的问题就与你毫不相关。只有在你不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时候,才会有风险。”如果说公司的内在价值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那么恰当的贴现率究竟应该是多少呢?巴菲特选择了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无风险利率是多少?我们认为应以美国长期国债利率为准。”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巴菲特的选择是非常有效的:第一个方面,巴菲特把一切股票投资都放在与债券收益的相互关系之中。如果他在股票上无法得到超过债券的潜在收益率,那么他会选择购买债券。因此,他的公司定价的第一层筛选方法就是,设定一个门槛收益率,即公司权益投资收益率必须能够达到政府债券的收益率。第二个方面,巴菲特并没有费过多的精力为他所研究的股票分别设定一个合适的、唯一的贴现率。每个企业的贴现率都是动态的,它们随着利率、利润估计、股票的稳定性以及公司财务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动。对一只股票的定价结果,与其做出分析时的各种条件密切相关。两天之后,可能就会出现新的情况,迫使一个分析家改变贴现率,并对公司做出不同的定价。为了避免不断地修改模型,巴菲特总是很严格地保持他的定价参数的一致性。第三个方面,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任何商业风险,那么它的未来赢利就是完全可以预测的。在巴菲特眼里,可口可乐、吉列等优秀公司的股票就如同政府债券一样没有风险,所以应该采用一个与国债利率相同的贴现率。


    正文 1.对企业进行内在价值评估(5)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03 本章字数:1289

    第四,经济商誉。
    事实上,根据债券价值评估模型在进行企业股权价值评估时,企业的有形资产相当于债券的本金,未来的现金流量相当于债券的利息。和债券一样,本金在总价值中占的比例越大,受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越大。现金流量越大,公司的价值越高。持续竞争优势越突出的企业,有形资产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小,企业声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作用越大,超额回报率越高,经济商誉也就越庞大。因此,巴菲特最喜欢选择的企业一般都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而对有形资产需求却相对较小,能够产生远远超过产业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简而言之,巴菲特最喜欢的优秀企业的内在价值只有一小部分是有形资产,而其余大部分都是无形资产创造的超额赢利能力。
    喜诗糖果公司是美国最著名的巧克力企业,也是巴菲特收购的第一家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这一次收购的巨大成功,是巴菲特彻底从购买“雪茄烟蒂式”的便宜企业转向优秀企业的开始。巴菲特经常以喜诗巧克力作为企业经济特许权的例子,他说:“假设你听售货员说喜诗巧克力卖完了,并随即推荐一种无品牌的巧克力,如果你宁愿再步行穿越一条街去购买一块喜诗巧克力,或者说,一块喜诗巧克力让你愿意为它比购买无品牌的巧克力或其他类似产品多付5分钱,这正是经济特许权的价值。”对于“商誉”,巴菲特是这样解释的:“如果一家企业被收购了,那么根据会计准则,首先收购价先转入收购的可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中,这些资产的公允价值总和通常小于企业的收购总价。”在这种情况下,差额就转入一项名为“收购成本超出所收购资产权益值的部分”的资产账户中,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商誉”。商誉创造了一种消费者特许权,它使产品对于消费者的价值(而不是产品的生产成本)成为售价的主要决定因素。消费者特许权是经济商誉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他来源包括不受利润管制影响的政府特许权(例如电视台)以及在一个行业中持续保持低成本生产者的地位。巴菲特还认为,一个公司具有的经济商誉,远远超过会计商誉的原始总成本。换而言之,在会计商誉从收购之时起就有规律地减少的同时,经济商誉则以不规律但却非常坚实的步伐增加。任何一家需要具有一些有形资产净值进行经营的无财务杠杆的企业,都肯定会受到通货膨胀的损害。一般人认为,对付通货膨胀最好的保护手段是企业大量购置自然资源、厂房设备或者其他有形资产。而巴菲特则认为,这种保护并没有什么效果。资产规模庞大的企业,往往只能取得较低的收益率,常常仅能提供现金,以满足企业在通货膨胀下保持现有能力水平不变的需要,而除此之外却产生不了更多的现金来支持企业的实际增长,或者用来给投资者发放股利,或者用来收购新的企业。相比之下,在通货膨胀时期形成的巨大企业财富增值,来自于拥有这样的企业:把价值持久的无形资产与相对需求较少的有形资产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按名义美元计算的收益会不断提高,而且这些收益总体上完全能够用以收购其他企业。这种现象在传媒企业中尤其明显,这些公司只需要很少的有形资产的投资,但它的经济特许权仍然能够持续。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经济商誉是一种不断给予人们回报的厚礼。


    正文 2.必须注重企业的内在价值(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03 本章字数:989

    投资者一定要注意股票内在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区别:账面价值表明过去的累积投入,而内在价值表明的是未来预计所得;账面价值是一个会计概念,内在价值是一个经济概念。
    ——沃伦•巴菲特
    简而言之,内在价值就是一家企业在余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但是,要计算出内在价值却并非那么简单,因为内在价值只是一个估计值,不是精确值,而且它还是在利率变化或者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修正时必须改变的估计值。因此,考察同一家企业的两个人几乎是不可避免地得出至少是略有不同的内在价值。
    要投资一个企业,除了关注它的内在价值以外,还要知道其每股账面价值,与内在价值相比,虽然这是一个很容易计算的数值,但是用途却极为有限。这种局限并不来自于投资者持有的可交易证券,它们按现价记录在投资者的账簿之上。事实上,账面价值的不足之处与企业自身有关,一个企业的账面价值可能与其内在价值大相径庭。例如,据巴菲特分析,1964年伯克希尔公司每股的账面价值是19.46美元,这个数字明显夸大了公司的内在价值,因为该公司的所有收入来源都捆在了赢利能力低下的纺织业务上,而其纺织资产既没有继续经营的价值,也没有等同于其置存价值的清算价值。但是,30多年后伯克希尔公司在1996年的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因为伯克希尔公司控制的许多企业比它们的置存价值值钱得多。
    另外,通过考察一种形式的投资,比如大学教育,我们也可以洞察账面价值和内在价值之间的差别。把教育成本看作是它的“账面价值”,那么想要得到精确的成本,就必须包括学生放弃的收益,因为他选择了上大学而不是工作。对于这种情况,巴菲特认为,必须忽略教育的各种重要的非经济效益,而严格集中于它的经济效益。首先,要估计毕业生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得到的收益,然后从这个数值中减去如果他缺少这种教育所获得的收益的估计值,结果会得到一个超额赢利数值,因此必须按一个适当的利率将其折现至毕业日。这样计算出的收益才真正等于教育的内在经济价值。一些毕业生会发现,他们所受教育的账面价值超出其内在价值,这意味着不管谁为这种教育掏腰包都没有得到学费的价值。在另一些情况下,教育的内在价值远远超出其账面价值,这个结果证明资本的运用非常明智。由此可见,在一般情况下,作为内在价值的指示器,账面价值毫无意义。


    正文 2.必须注重企业的内在价值(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04 本章字数:1003

    巴菲特比较伯克希尔控股公司与那些持有少数股权公司的报告财务收益,得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会计讽刺。后者有20多亿美元市场价值,但它们在1987年仅仅为伯克希尔公司产生了1100万美元的税后利润。说明这些公司派发给伯克希尔公司的股利只不过是名义上的,而不是它们的收益中属于伯克希尔公司的份额,在1987年这一份额总计超过1亿美元。另一方面,会计规则要求这三种少数股权的置存价值,必须按当时的市场价格记录在伯克希尔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结果是:GAAP会计方法允许伯克希尔公司在净值中反映其部分拥有的企业的实际价值,但不允许它在收入账户中反映它们的根本收益。
    巴菲特认为,在伯克希尔控股公司中,反过来做才对。这样一来,伯克希尔公司在收入账户中反映出了全部收益,但是永远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变动资产的价值——无论企业的价值在被收购之后有多大的增长。对这种会计上的精神分裂症,巴菲特的思维方法是,忽略GAAP数值,仅将注意力放在伯克希尔的控股企业和非控股企业的未来赢利能力上。用这种方法,可以使企业价值独立于账簿上控股公司的会计价值,也独立于市场所设定的价值。这正是巴菲特所看重的企业的内在价值。
    巴菲特认为,伯克希尔公司历史上的股票总是按稍低于企业内在价值的价格出售。有了这种价格,购买者就可以肯定(只要他们没有经历过这种折扣的扩大),他们的个人投资经历将至少与企业的财务经历相同。如果这种折扣消失,就意味着伯克希尔公司的市场价值比企业价值增长得快。这对已经持有股票的所有者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对新所有者或未来的所有者来说却是个坏消息。如果伯克希尔公司的新所有者的财务经历仅仅能跟上公司未来的财务经历,那么他们付出的市场价值就会大于企业的内在价值。这就是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差别。
    巴菲特认为,管理人员不可能决定市场价格,尽管他们可以通过公告和经营策略鼓励市场参与者的理性行为。巴菲特本人偏好一种持久接近企业价值的市场价格。因为有了这种关系,所有者就可以在其整个所有期中,精确地与企业的繁荣同步繁荣。市场价格在企业价值上下的大幅波动,总的来说不会改变所有者的最终收益。最终,投资者获得的必定与企业获得的一样多。长期大幅度的低估或高估会导致企业利润在各种不同的所有者中不公平地分配,因为任何特定所有者的投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幸运、精明还是愚蠢。


    正文 2.必须注重企业的内在价值(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05 本章字数:846

    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曾讲过一个故事,说明为什么投资专家会有他们的表现:一位正在走向天堂的石油勘探员,在遇到圣•彼得时听到了坏消息。圣•彼得说:“你有资格在此居住,但是你也看到了,为石油大王们保留的院子已经挤得满满的,没办法再把你塞进去。”勘探员想了一会儿问圣•彼得,他是否能对现在的居民说八个字。这看起来没什么害处,圣•彼得就同意了。勘探员把手罩在嘴边大声叫嚷:“地狱里发现了石油。”立刻,通向院子的大门打开了,所有的石油大王都涌了出来朝地狱走去。惊讶之余,圣•彼得邀请勘探员进入院子,勘探员却踌躇了,他说:“不行,我想我得跟那些家伙一起去。毕竟,地狱里可能真有石油。”
    1995年,由于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卖到了36000美元,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曾提出过警告:“最近几年伯克希尔市场价值的增长已经超出了其内在价值的增长,尽管后者的增长令人十分满意;这种过度的表现绝对不可能持续下去;查理和我那时并不认为伯克希尔会被低估。”自从巴菲特发出了这样的警告之后,伯克希尔公司的内在价值已经大大增加,而其股票的市场价格变化很小。这意味着,1996年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超出了企业的表现。巴菲特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获得的累计收益必定与公司的业务收益相同。如果股票暂时超出或低于企业价值的表现,那么一小部分股东就会在交易这些股票时获得超额利润。通常在这场游戏中,成熟的参与者比单纯的人更有优势。
    巴菲特曾经说过:“在合伙制企业中,公平要求合伙利益在合伙人进出的时候得到平等的估价;在公众持股公司中,当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保持同步时,就出现了公平。显然,它们总是达不到这种理想状态,但是一位经理——通过他的经营策略和交流——可以为培养公平多出一把力。”当然,股东持有股票的时间越长,企业收益对其金融经历的意义就越大——而且在股东买卖股票时相对内在价值有什么样的溢价或折扣的重要性就越小。这也是巴菲特主张要有长远投资眼光的一个原因。


    正文 3.简单的资产价值评估法则(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05 本章字数:994

    有些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把账面价值看得很重,就像我早期一样,也有些经济学家相信资产重置价值是估算一家公司股价是否合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关于这两种说法,我在拍卖纺织机器设备时好好地上了一课。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内在价值评估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股票的内在价值的评估方法有哪些呢?我们先接受一下巴菲特应用的最简单的评估方法。
    巴菲特从导师格雷厄姆学到的第一种估值方法,就是根据资产来评估股票的价值,这就是格雷厄姆赖以成名并被尊称为当时的“华尔街教父”的价值评估方法。根据资产来评估股票价值。首先要看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是多少。只要看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就马上知道了。先看看一个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左边一栏,最后一行的合计数字,就知道资产总额是多少。然后再看看右边一栏中间的负债总额是多少。资产总额扣掉负债总额,剩下的就是属于所有股东的净资产总额,也叫股东权益。一般在资产负债表右边一栏倒数第二行。净资产总额再除以这个公司的总股本,得出来就是每股净资产额。每股净资产额就代表了一只股票享有的账面资产价值,我们有时也称此为每股账面价值。账面上记录的只是你们购买这套房子的历史价值,因此账面价值往往不等于实际价值。所以说,我们根据资产价值判断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时,我们除了看财务报表上的每股净资产账面价值,更要根据这家公司资产实际的市场价值来判断这家公司股票真实的资产价值是多少。
    格雷厄姆正是依靠这个重估上市公司资产的实际市场价值的方法,在股市上一战成名,奠定了他华尔街教父的地位。1926年,格雷厄姆注意到,美国北方石油管道公司股价只有65美元,但是这家公司投资了大量的铁路债券,这些债券的市场价值除以总股本后每股价值就高达90美元,也就是说光这些债券的实际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股价。格雷厄姆就大笔买进,一共持有了这家公司15%的股份,后来想办法进入了这家公司董事会,经过一系列的斗争,说服这家公司管理层把铁路债券全部给抛掉,用卖掉债券赚的钱给股东发了每股70美元的红利。同时这家公司股价也持续上涨,格雷厄姆从这一只股票上每股就赚了100美元。65美元的买入成本,100美元的赢利,投资收益率将近1.5倍。这正是巴菲特从他老师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估值第一招:选股要选股价远远低于每股资产价值的股票。


    正文 3.简单的资产价值评估法则(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06 本章字数:1228

    1954年,24岁的巴菲特还在他老师办的投资公司打工当学徒。他用同样的方法发掘了一个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这家公司叫新贝特福德公司,股价只有每股45美元,但是这家公司账上有大量的现金资产,除以总股本,每股现金资产就达到120美元。巴菲特一看,天下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便宜货,于是大笔买进,也大赚了一笔。1956年,格雷厄姆年纪大了,决定解散公司。27岁的巴菲特回到家乡独立创业,成立了一家投资管理公司。他完全模仿格雷厄姆的投资策略,寻找那些公司资产的实际价值远远高于账面价值的股票,结果投资回报率也很高。但是,巴菲特逐渐发现,这种方法越来越不灵了。为什么不灵了呢?因为这种方法太简单了,每个人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用的人多了,就会导致市场上股价低于账面价值的股票越来越少,低于资产实际价值的股票也越来越少了。同时,巴菲特也发现,大多数公司的资产并不会升值,实际价值往往是越来越降低,不是越来越升高。比如,公司的机器设备,会在使用的过程中消耗磨损,所以工厂的资产大部分都是贬值的,厂房也是如此。所以说,股价低于账面价值,从资产上来看是合理的。公司账面上记录的是购买这些资产的历史成本,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些资产日渐磨损过时,实际价值会低于账面价值。因此,仅仅根据每股账面资产价值,来估计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是非常错误的。一看股价低于每股账面价值,就以为捡了大便宜,实际上可能吃了大亏。因为公司资产的实际价值可能远远低于账面价值。其实,即便是巴菲特也是付出了惨痛的教训之后才明白了这一点。
    1965年巴菲特买入了他现在控股的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拥有了控股权。这家公司原来是做纺织业务的。那时美国的纺织业一天比一天萧条。因为受到亚洲这些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劳动力的强烈冲击。美国的纺织厂逐个逐个地倒闭了,都被亚洲国家的纺织厂给挤垮了。收购后的20年期间,巴菲特手下的伯克希尔纺织厂管理人员用尽一切方法,维持他这个纺织厂的运转,但到后来再也维持不下去了。后来,巴菲特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把纺织业务全部停掉。伯克希尔纺织厂的面积多达近7万平方米,其设备的购买成本高达1300万美元,经过一系列折旧,账面价值还有86万美元。就是这套设备,如果重新购买,起码要花3000万美元。那么,账面价值只有86万,从市场重新买一套这种设备要花3000万,是不是这个纺织厂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了呢?后来,巴菲特把这批市场价值高达3000万美元的设备拿去拍卖,结果拍到16万美元。他前两年新买的纺织机,当时一台5000美元,拍卖的时候,巴菲特一台开价50美元,结果还是没人要,最终只拍到了一台26美元,相当于卖废铁的价格,连付搬运工的运费都不够。巴菲特感叹:“有些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把账面价值看得很重,就像我早期一样,也有些经济学家相信资产重置价值是估算一家公司股价是否合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关于这两种说法,我在拍卖纺织机器设备时好好地上了一课。”


    正文 3.简单的资产价值评估法则(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07 本章字数:492

    这个教训让巴菲特明白了,所谓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的重置价值,都是虚的。如果这家公司不生产,不能赚钱的话,什么设备都是白搭。也就是说,如果一家公司不能经营、不能赢利的话,它有再多的资产,再好的资产,也只会严重贬值。购买股价远远低于账面价值的烂公司的股票,相当于花了小钱买了张旧船票,上了一条破船。便宜是便宜,上了那条破船后,才发现船底有很多破洞,不停地在漏水。巴菲特说:“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一艘长期漏水的船上,那么造一艘新船要比补漏洞有效得多。”
    巴菲特早期投资生涯中买入股价大大低于每股净资产账面价值的股票,赚了很多钱。但是到了1965年投资伯克希尔股票后,他就开始发现这种投资策略并不理想。
    巴菲特发现,估值的关键不是看一个公司的资产价值是多少,而是看这个公司的赢利能力有多大。巴菲特经历了许多购买股价超过账面价值的便宜货吃大亏的教训后,终于明白: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赢利能力非同一般的好公司要比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下一家盈利能力一般的公司好得多。因此,巴菲特就从估算资产价值转向了另一种估值方法——根据公司赢利能力来估值。


    正文 4.市盈率估值法则的缺陷(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07 本章字数:1036

    市盈率这个估值方法,非常简单,非常方便,非常好用,但也非常容易被误用。
    ——沃伦•巴菲特
    如何评估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呢?对于股东来说,他并不关心公司的资产是贬值还是增值,关键是看这个公司的赢利能力。就像我们去银行存款一样,关键看这个银行给你的利息率高低。利息率的高低,代表我们存款的赢利能力。同样,我们买了上市公司的股票,我们付出的是每股股价,得到的是每股收益。对于投资者,这家公司相当于银行,我们作为股东能够享有的只是一年一度的每股收益,这相当于利息。利息除以存款是利息率。每股收益除以每股股价,就是我们购买这只股票的投资收益率。反过来,用每股股价除以每股收益,就得到一个倍数,这就是我们最经常运用的一个估值指标:市盈率。市盈率里面的“市”指的是市价,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是多少。“盈”指的就是赢利,一般指我们的每股收益。率就是比率,每股市价除以每股收益,得到的就是市盈率。
    市盈率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市盈率代表了我们投资收回成本所需要的时间。我们买的这只股票花了10元钱的成本,1年的每股收益是1元钱。那么,需要过10年我们才能完全收回所有的投资成本。市盈率是10倍,就代表你买这只股票用赢利来收回投资成本需要10年。市盈率是20倍,就代表你购买这只股票需要20年才能用赢利收回投资成本。那么,我们应该选择购买10年才能收回成本的股票呢,还是购买20年才能收回成本的股票呢?答案不言而喻。我们肯定是购买那些收回投资成本时间短的公司股票。市盈率越低,意味着你收回投资成本需要的时间越短。市盈率越高,意味着你收回投资成本需要的时间越长。
    市盈率是巴菲特从他的导师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第二条估值方法,大家一看就明白,市盈率越低,表明股价越便宜,因此选股一定要选市盈率低的股票。购买低市盈率的股票能够赚更多的钱,平均收益率能够跑赢大盘,低市盈率的选股方法在美国行得通。
    按照格雷厄姆的选股方法,购买低市盈率的股票,而且是一批一批地组合购买的话,投资收益率明显超越大盘。那么什么时候股票的市盈率比较低呢?一般是在股市最为低迷的时候。在1972年美国大牛市的顶峰,许多蓝筹股平均市盈率超过80倍,巴菲特坚决不买,因此避开了后来股市大跌一半的风险。等到1974年大熊市的谷底,许多股票市盈率都是个位数,巴菲特开始大量买入,后来随着股市反弹,巴菲特又大赚一笔。购买低市盈率股票赚钱更多。


    正文 4.市盈率估值法则的缺陷(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08 本章字数:1113

    在运用市盈率进行估值的时候,投资者一定要注意,每股收益不能简单用去年的或者前年的历史每股收益,我们应该用的是未来这家公司能够保持的稳定的每股收益。因此,你需要对未来几年公司能够稳定保持的每股收益进行预测。一个简单的预测方法是,用过去这个公司一个完整的经营周期的平均每股收益,来对未来进行预测。前提一定要注意,这个公司是一家非常有实力、非常稳定的公司。如果不稳定,每股收益变来变去,市盈率也会相应地跳来跳去,那就无法判断市盈率到底是高还是低了。
    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对市盈率估值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巴菲特在导师的基础上做了完善,在他投资生涯的前期用这个方法也赚了不少钱。但是巴菲特后来发现,这个方法越来越不适合他。因为巴菲特到后来主要做长期投资,集中投资,他只买几只股票,对估值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市盈率这个估值方法,非常简单,非常方便,非常好用,但也非常容易被误用。因此,格雷厄姆主张分散投资,用市盈率估值方法,应该买上几十只股票形成一个投资组合。因为买得比较多了,即使你对一家公司的未来收益预测错了,但是你对另外几家都大致估对了,就一个投资组合整体而言赚钱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但如果只是对于某一只个股而言,市盈率估值方法难以做到比较准确。为什么?因为市盈率高还是低,只是相对而言,相对的衡量标准一般是股票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或者是行业平均市盈率水平。而个别公司的赢利能力往往跟行业平均赢利能力差别非常大,与股票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差别更加大。
    市盈率估值方法,还有一个最大也是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公司的每股赢利往往是虚的。账面上赚的钱,与真正赚到口袋里的真金白银的数额,往往差别很大。有时账面上每股收益很高,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很不美。少数情况下相反,每股收益账面上很差,但实际上很高。
    有些上市公司也往往存在类似的问题,看着账面上很赚钱,但是它最后真正拿到手的钱并不多。因为有很多销售是赊账卖出去的,可能那笔账款最后变成了坏账,收不回来了。但是,原来销售出去的时候,尽管是应收账款,却已经在账面上记了利润。
    有的时候,公司在进行生产经营时,有些营业费用在做账时按照估计的金额下账,但企业总是想少估计一些费用,多做一些利润,这样报表好看,股东会更高兴。但实际未来发生的费用可能要大得多,甚至产品也有可能出问题,公司面临诉讼,有着一大堆的后遗症,需要公司大把往里面填钱。所以说账面上的利润往往跟实际上的利润差别很大。有些公司管理层为了能让自己的脸上有光,为了多得奖金,或者为了推高股价,会有意无意把每股收益做得很高,但是实际赢利并没有那么高。


    正文 4.市盈率估值法则的缺陷(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09 本章字数:398

    巴菲特喜欢引用林肯总统经常问的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如果尾巴也算一条腿的话,那么一条狗有几条腿?“听起来很简单啊。尾巴也算一条腿,然后再加上四条腿,那不是五条腿吗。林肯总统说:“不对,不论你再怎么说尾巴算一条腿,可尾巴还是尾巴,永远不是腿。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愿意帮你证明尾巴也算是一条腿,狗也不会因此多一条腿。”
    即使全世界的会计师都愿意帮上市公司证明赢利增长了很多,但上市公司口袋里的钱也不会因此增长一分钱。无论公司账上做的利润再怎么高,再如何粉饰自己的财务报表,这些财务手段有多么合规合法,实际它的真实赢利还是这么多。巴菲特后来越来越发现,市盈率估值方法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在他重仓投资某一只股票的时候,无法用市盈率方法对这只股票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因为财务报表上的每股收益本身就是虚的,并不等于真金白银。既然赢利是虚的,市盈率估值方法就是不准确的。


    正文 5.现金流量折现估值法则(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10 本章字数:1130

    当经理们想要向你解释清楚企业的实际情况时,可以通过会计报表的规定来进行。但不幸的是,当他们想弄虚作假时,起码在一些行业,同样也能通过会计报表的规定来进行。如果你不能辨认出其中的差别,那么你就不必在资产管理行业中混下去了。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不再局限于导师格雷厄姆教给他的估值方法,从而超越了他的老师。在尝试市盈率估值法则失败之后,巴菲特干脆从利润转向了现金,用现金流量这个更准确的赢利能力指标来进行估值。所谓现金流量,其实就是进来多少钱,出去多少钱,收支相抵,净流入口袋里多少钱。进来的钱是现金流入,出去的钱是现金流出,一进一出公司账上流动的钱就是现金流量。运用现金流量进行估值,更适合巴菲特精选个股、集中投资的投资策略。巴菲特正是因为成功地运用现金流量估值方法,才正确估计出了一只又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从中发掘出几只被严重低估的超级明星股,最终成就了他世界股神的地位。
    最早是在1942年,约翰•布波尔•威廉姆斯提出了运用现金流量进行估值的公式。巴菲特将这种估值方法精练为一句话:“今天任何股票、债券或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在资产的整个剩余使用寿命期间预期能够产生的、以适当的利率贴现的现金流量。”巴菲特修正了他的导师对内在价值的定义:“内在价值可以简单地定义如下,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折现的现值。”
    第一,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方法进行估值的方法。
    运用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方法,来估计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有两个核心因素:第一,未来的现金流量是多少。第二,折现率是多少。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解决,巴菲特制定了一个标准,任何公司的折现率不能低于长期国债利率。这是一个最低标准。那么越稳定、越优秀的公司,折现率越低。公司经营越不稳定,折现率就越高。这就像我们去买打折的衣服,越好的衣服,打的折会少一点,越差的衣服打的折会多一点。同样,公司也是如此,公司基础越好,竞争力越强,折现率越小。接下来我们就会面临第二个困难,也是最大的困难,就是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实在太难预测了。每个人都知道,预测一家公司未来的自由现金流量非常非常困难,可以说,世界上再没有比预测未来更困难的事情了。巴菲特喜欢说这样一句话,未来永远是看不清楚的。
    那么,我们买公司股票买的是什么呢?其实我们买的都是未来。因为你现在买进一个公司的股票的时候,公司过去的利润是属于老股东的,作为新股东,你能得到的是这只公司未来给你赚的钱。那么,公司未来能给你赚多少钱呢?谁也无法告诉你一个准确的数字,你只能自己大致预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进行预测呢?


    正文 5.现金流量折现估值法则(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10 本章字数:925

    巴菲特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了一个好办法,帮助他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在结婚寻找终身伴侣的时候,图的是什么呢?图的是未来。未来会怎么样呢?两个人要在一起过上几十年,谁能说得准呢?那怎么办呢?我们还得要结婚啊。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在你认识的人里面找一个最稳定、最可靠、最符合你标准的作为终身伴侣。
    这个公司既是你有能力评估的,又是你很熟悉的,你又很懂它的业务和管理。只有选择那些你有把握推断其业务长期稳定的公司,你在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时才不会有太大的差错。这类非常稳定的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方法,其实很简单。你看它的现金流量表,其中有一项是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你可以根据过去的长期稳定经营情况,大致推算未来的现金流量,然后再扣掉这个公司的平均每股长期资本支出,得出来的就是每股自由现金流量。
    长期资本支出是维护这家公司长期竞争优势所需要的支出,就像我们个人要不断地培训自己,不断锻炼身体,目的是维护我们自身的竞争优势。那么,估值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折现率选什么比较合适呢?由于你选的都是最稳定、最可靠的上市公司,所以说你可以给它一个比较低的折现率,相当于20年或者30年的长期国债利率。
    有的人就会说了,这个股票投资,要比债券风险大多了,为什么你给它这么低的折现率呢?其实,巴菲特选择的公司,都是非常非常稳定的公司。可口可乐公司有200多年的经营历史,《华盛顿邮报》从1877年开始到现在也有130多年的经营历史,吉列刀片从1901年到现在也有100多年的经营历史,都非常稳定。巴菲特甚至觉得这些公司稳定的程度超过了美国政府的稳定程度。政府4年就要换届,选一个新的总统,但是这些公司的存续时间比美国总统的任期长多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比美国政府还要稳定。巴菲特认为,它们的风险程度应该跟政府发的长期国债类似,因此用长期国债的利率作为折现率是合理的。当然根据不同公司的不同情况,你可以灵活调整,多一个百分点,或者多两个百分点,但是基本上以长期国债利率为基准。那么我们知道了未来的现金流量,我们做了最稳定的预测,然后再按照长期国债利率作为折现率,就可以大致估算一下这只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多少。


    正文 5.现金流量折现估值法则(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11 本章字数:1007

    第二,简化现金流量估值方法。
    巴菲特选股如选择终身伴侣,在一只股票上面下很大的赌注,把自己大量资产投进去,而且长期持有很多年,万一出错了,损失无法弥补。我们学习巴菲特,大量买入一只股票,也是在做出一个重大选择,所以费点事、费点心、费点力是应该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可能有的人要问,有没有更简单的现金流量估值方法呢?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把巴菲特的自由现金流量估值方法相对简化一下,作为初步评估的一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存款利率比较法。我们到银行去存款,我们要比较的是存在这个银行好,还是存在那个银行好?我们的方法是看哪个银行给的利息率高。我们买股票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你就假设你买这家公司股票的时候,相当于把这笔钱存进这家公司了,那么你得到的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就相当于你拿到手的利息,用每股自由现金流量除以它的股价,就相当于你投资这只股票的利息率。如果它远远高于长期国债的利率,就说明买这只股票划算。当然你用每股自由现金流量与股价的比率进行选股时,你一定要用这个公司稳定的可以继续长期保持的每股自由现金流量,我们预测未来的每股自由现金流量,肯定会是一个区间,可能是5角钱到6角钱,或者每股5角钱到8角钱。计算比率时你要用预测区间的下限,这样做更保守,风险也更小。
    第二种方法是市现率。参照市盈率,我们把它修改一下,改成市现率。市盈率是市价除以每股收益,我们现在用市价除以每股自由现金流量,我们把该比值简称为市现率。因为每股自由现金流量才是你投资能够到手的钱,每股自由现金流量比每股收益更加可靠,所以市现率也比市盈率更加保守、可靠。一只股票的市价除以每股现金流量得到的数字,就代表着你从这只股票上用现金收回投资成本需要多少年。市现率越低,就说明你收回成本的时间越短,就越值得投资。我们可以把长期国债看成是一只股票,我们用长期国债的价格,除以我们每年能够得到的利息,就是这个长期国债的市现率,可以用这个数字作为我们衡量市现率是高是低的参照标准。股票的市现率越低于长期国债的市现率越好。
    以上这两种方法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每股自由现金流量除以每股市价。另一个则相反,是每股市价除以每股自由现金流量。运用这两个简便方法的前提是,这家公司非常稳定,未来自由现金流量能够长期保持稳定,接近于过去的长期平均水平。


    正文 5.现金流量折现估值法则(4)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12 本章字数:1197

    第三,预测现金流量的保守原则。
    巴菲特在预测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时,他的原则是:保守,保守,再保守。巴菲特发现,在几千家上市公司中,真正有把握预测出未来现金流量的公司,只有极少数。因此,我们在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时候,一定要保守,一定要谨慎,一定要确定自己非常有把握。否则的话,你估算出来的价值会非常错误,会错得离谱,让你的投资承受重大的风险。
    第四,读懂公司的财务报告。
    我们在衡量公司业绩的时候,在估计公司股票内在价值的时候,都要运用公司财务数据。哪里有这些财务数据呢?很简单。学生期末有成绩单,上市公司期末也有成绩单,那就是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简称年报。
    年报提供了投资者进行业绩评估和价值评估的主要财务数据。巴菲特阅读最多的是企业的财务报告。他说:“我阅读我所关注的公司年报,同时我也阅读它的竞争对手的年报,这些是我最主要的阅读材料。”同样,你必须能够读懂财务报表。但是,即使在美国也有95%的人看不懂财务报表,分不清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如果你想致富的话,必须能够读懂金钱的语言。就像如果你从事计算机的工作,你必须能够懂得计算机语言。
    巴菲特认为分析企业会计报表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功,投资者必须有看出上市公司是否做假账的火眼金睛。财务数字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反映现实,因此巴菲特说会计数字只是估值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巴菲特给阅读企业财务报告的投资者提出了以下三个建议。
    “建议一:特别注意会计账务有问题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迟迟不肯将期权成本列为费用,或者其退休金估算假设过于乐观,千万要当心。当管理层在幕前就表现出走上了邪路,那么在幕后很可能也会有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厨房里绝对不可能仅仅只有你看见的那一只蟑螂。
    “建议二:复杂难懂的财务报表附注披露通常暗示管理层不值得信赖。如果你根本就看不懂附注披露或管理层分析,这通常表明管理层压根儿就不想让你搞懂,安然公司对某些交易的说明至今还让我相当困惑。
    “建议三:特别小心那些夸大收益预测及成长预期的公司。企业很少能够在一帆风顺、毫无意外的环境下经营,收益也很难一直稳定成长。至今查理跟我都搞不清楚我们旗下企业明年到底能够赚多少钱,我们甚至不知道下一季的赢利多少,所以我们相当怀疑那些常常声称知道未来赢利会如何如何的CEO们。而如果他们总是能达到他们自己声称的目标收益,我们反而更怀疑这其中有诈。那些习惯保证能够达到赢利预测目标的首席执行官,总有一天会不得不去假造赢利数字。”
    巴菲特估值的三种方法,根据资产进行估值,根据赢利能力进行估值,根据现金流量进行估值。巴菲特早期用的是前面两种方法,后来他主要运用现金流量进行估值,他发现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方法,是唯一正确的估值方法。


    正文 6.仔细调查公司经营的稳定性(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13 本章字数:956

    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取决于公司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性,而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性取决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因此,对于未来保守的估计,只能建立在公司长期稳定的历史经营基础上。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8年股东大会上谈到价值评估时说,要想正确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首先应该预测公司从现在开始的长期现金流量,再用一个适当的贴现率进行贴现,这是价值评估的正确方法。但问题在于,你对未来现金流量预测有多大的把握。一些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容易预测,但也有一些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预测起来却有很多麻烦,巴菲特总是只关注那些未来现金流量容易预测的企业。
    巴菲特非常强调公司业务的长期稳定性,他说:“经验显示,经营赢利能力最好的企业,经常是那些现在的经营方式与5年前甚至10年前完全相同的企业。当然,管理层决不能够过于自满,企业总是不断有机会进一步改善服务、产品线、生产技术等方面,这些机会自然要好好把握。但是,一家公司如果经常发生重大变化,就可能会因此经常遭受重大失误。推而广之,在一块动荡不安的经济土地上,是不太可能形成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似的经济特许权的,而这样的经济特许权正是企业持续取得超额利润的关键因素。”
    巴菲特曾经在谈话中多次重申,他喜欢的企业的标准之一是,具备“经证明的持续赢利能力”,他本人对预测未来收益不感兴趣。在伯克希尔公司1982年的年报中,巴菲特说:“查理提醒我注意,伟大企业的优点在于其巨大的赢利增长能力,但只有我对此可以非常确定的情况下我才会行动。不要像得克萨斯仪器公司或者宝丽来公司,它们的收益增长能力只不过是一种假象。”
    格雷厄姆指出:“定价越是依赖于对未来的预期,与过去的表现结果联系越少,就越容易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和严重的失误。一个高盈率的成长型股票,它的大部分价格构成同过去的表现有着显著不同的预测结果——现有的增长可能除外。”所以,价值评估的一般做法是,根据真实的并且经过合理调整的公司历史收益记录,计算长期平均收益,并以此为基础推断分析公司未来可持续的赢利能力。计算平均收益时,必须包括相当长的年份,因为长期的、持续和重复的收益记录,总要比短暂的收益记录更能说明公司可持续赢利能力。


    正文 6.仔细调查公司经营的稳定性(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13 本章字数:1222

    在实践中,巴菲特主要采取以下两个指标来分析公司的长期经营记录:
    第一,股东权益报酬率。格雷厄姆和多德指出,赢利能力的计算应是“平均收益”,即根据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实际获利收益的平均数形成的未来平均收益预期。这种平均收益并非简单的算术平均,而是“具有正常或众数意义的平均值,其内涵在于每年的经营结果具有明确的接近这个平均的趋势”。这种基于长期平均收益的赢利能力,比当前收益更能反映公司长期价值的创造能力。巴菲特认为,衡量公司价值增值能力的最好指标是股东权益报酬率。他说:“对公司经营管理业绩的最佳衡量标准是取得较高的营业权益资本收益率,而不是每股收益的增加。我们认为,如果管理层和金融分析师们将最根本的重点不是放在每股收益及其年度变化上的话,公司股东以及社会公众就能更好地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巴菲特认为,对公司价值创造能力最基本的检验标准是使股本投资获得高水平的权益投资收益率(当然是在没有不合理的财务杠杆和会计花招等情况之下),而不是每股赢利的持续增长。权益投资回报率表现了管理层利用股东投入资本的经营效率。高水平的权益投资回报率,必然导致公司股东权益的高速增长,相应地也会导致公司内在价值及股价的稳定增长。集中投资于具有高水平权益投资回报率的优秀公司,正是巴菲特获得巨大投资成功的重要秘诀之一。
    第二,账面价值增长率。如果一个公司能够持续地以一个较高的速度提高每股赢利,那么就会相应导致每股账面价值以一个较高的速度增长。在长期内,账面价值的增长必定导致公司内在价值及股票价格按照相应的速度增长。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6年年报中指出:“尽管账面价值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我们还是要给大家报告伯克希尔公司的账面价值,因为至今账面价值仍然是对伯克希尔公司内在价值大致的跟踪方法,尽管少报了许多。换言之,在任何一个年度里,账面价值的变化比率很可能会合乎逻辑地与当年内在价值的变化比率十分接近。”
    美国股市100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价格与净资产比率围绕其长期平均值波动。其最显著的表现是Q值的长期稳定性。Q值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于1969年提出的,指公司股票市场价值与公司净资产价值的比率,或者公司每股股票市场价格与每股净资产价值的比率。罗伯逊和赖特在论文《有关长期股票回报率的好消息与坏消息》中,用100年来美国股市的统计数据进行的统计检验表明,Q值的平均值具有令人惊奇的长期稳定性,Q值呈现出明显的均值回归,即尽管短期内Q值会偏离其长期平均值,但长期内会向其平均值回归。由于每股赢利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司管理层可以采用多种合法的会计手段来操纵赢利,每股赢利经常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公司价值创造能力,而账面价值的变化则相对稳定,不易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巴菲特将账面价值的变化尤其是账面价值在长期内的稳定增长作为判断企业未来经营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正文 7.运用价值法则进行投资(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14 本章字数:1209

    就像我们不断告诉各位,内在价值才是重点所在。有一些事情是无法用条列说明的,但却必须列入考虑的范围。
    ——沃伦•巴菲特
    价值投资法是在巴菲特“企业内在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一整套买卖股票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教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一定要物超所值,否则就不值得买入。巴菲特认为,价格是你将付出的,价值是你将得到的,只有你所付出的价格低于你所要得到的价值,才有赢利的可能。同时,巴菲特认为,买股票没有必要等到最低价才去买,只要低于你所认定的价值就可以了。他主张,如果能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买进,而且管理层是诚实可靠有能力的,投资者就一定会获利。
    众所周知,采用价值投资法的投资者以买下整个公司的审慎态度来买股票,而很少会注意当时股票市场的状况、政治气氛等其他因素。也就是说,价值法投资者在买股票的时候,就像要买下街角的杂货店一样,他们会询问一连串的问题: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如何?是不是有过多的负债?交易价格是不是包括了土地与建筑物?未来是不是有稳定的资金收入?可以有什么样的投资报酬率?业务与业绩成长的潜力如何?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投资者都有满意的答案,而且能以比未来实际价值还低的价钱买到这家店面,就等于抢到了廉价商品,这样的好事哪能视而不见呢?
    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晚年曾经在一场演讲中表明了他的投资哲学,揭示了价值投资法的真谛:“我的声誉主要都与‘价值’的概念有关。事实上,我一直希望能以清楚、令人信服的态度说明这样的投资理念,也就是从获利能力与资产负债表这些基本要素着眼,而不去在乎每季获利成长的变动,也不去管企业所谓的‘主要获利来源’涵盖或不涵盖哪些项目。一言以蔽之,我根本就不想花力气预测未来。”
    其实,价值投资法最根本的理论依据还是“内在价值”。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4年的年报中,花了好几页的篇幅解释其追求内在价值的过程。巴菲特说:“就像我们不断告诉各位,内在价值才是重点所在。有一些事情是无法用条列说明的,但却必须列入考虑的范围。”同时,巴菲特还指出,随着外在利率的变动,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也必须做修正,这种主观认定的内在价值也因此会有所变动。
    巴菲特以伯克希尔公司在1986年购并的斯科特•费泽公司为例进行说明。购并当年,斯科特•费泽公司的面值是1.726亿美元,伯克希尔公司出价3.152亿美元,足足比面值多了1.426亿美元。1986年至1994年间,斯科特•费泽的总盈余一共是5540万美元,而伯克希尔公司分得的股利则一共是6.34亿美元。配息之所以高于盈余是因为该公司握有多余的现金,或说是保留盈余,这些全回归到其股东伯克希尔公司手中。如此一来,使得伯克希尔公司的总投资额在3年之内增值达3倍。购并到1994年止,伯克希尔公司单单配股所得就已经是当初购并费用的2倍。


    正文 7.运用价值法则进行投资(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15 本章字数:1130

    巴菲特认为,价值投资法就是寻找价格“等同于内在价值或小于内在价值”的健全企业,而后长期持有,直到有充分理由把它们卖掉为止。当然,这个“健全企业”就是巴菲特所谓的优秀公司,而不是所谓的“雪茄烟蒂”企业。在这方面,巴菲特是有着深刻教训的,他曾寻找过那种“便宜货”,结果受到了严厉的处罚,而这种处罚也让他更加重视企业的内在价值。
    目前,在市场上流传较广的投资方法有三种,即多层面投资法、预期方法和内在价值投资法。所谓多层面投资法,是研究一家上市公司时,从多方面去看,既要研究其每股实值,又要看其市盈率、派息率、公司计划、公司董事局作风等。预期方法是分析一家公司的预期收益,再以数学的折算方法去计算一家公司每股价值是多少。相比之下,还是内在价值投资法的风险最低,也最容易获得成功。多层面投资法,它所研究的因素实在太多,而这些因素,譬如是公司的作风,又可以说是完全不确定的因素,并且不可以量化。投资者如采用这种方法投资,可能就会流于主观,从而导致高风险,因此不可取。至于第二种方法,计算一家公司的预期收益,也非常困难。因为预期收益受太多因素所影响,譬如是政治因素、经济大势、经济循环起落、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等等,变量也是太多。如果以这个方法买卖股票,风险亦是不小。唯一风险最低的投资方法就是价值投资法,只要该公司股票的市价低于其股票实值,而且其市盈率亦是极低的话,就是值得投资的股票。股票价值高,但市价低,即使跌也极为有限,风险当然很低。
    当然,价值投资法也并非说的那么简单,首先还得要区分市价和实值。市价当然就是这只股票的每日做价。这个价位日日都可以不同,有时涨,有时跌。相比之下,股票的实值却是一段时间之内其应有的价值。实值是以该公司拥有的物业、地皮、存货和应收款项等的资产,减去应付账款,然后除以发行股数。譬如一家公司,现有的地皮、物业、存货和应收款项,减去其负债之后值100亿元。而该公司总共发行了10亿股,那么每一股就应该值10元,这叫作内在价值。如果现时这只股票市价是20元,那它就是物非所值。相反,如果这只股票市价3元,就是折让了七成。如果市价只是1元,就是折让了九成。折让率越高,这只股票就越值得买。
    依价值投资法,要买一只股票除了市价要低之外,市盈率也要低。市盈率低代表价值越高。譬如一只股票,市价是1元,而其赢利则是每股1.5元。这样的话,市盈率只是两倍。即是说,如果公司的赢利能保持,两年之内就可以赚回这只股票的市价。又譬如市价是1元,每股去年亦是赚到1元,市盈率即是等于一倍。一年之内,这只股票就可以赚回股票的市价,更加是物超所值。总之,市盈率越低,股票的价值也就越低。


    正文 7.运用价值法则进行投资(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16 本章字数:1056

    价值投资法说起来简单,而实际应用却并不那么容易,所以虽然在采用价值投资法的人当中不乏巴菲特和卡拉曼这些投资成绩过人的知名人物,安德鲁•巴瑞仍然在1995年指出:“严格说来,华尔街近来可以被称为价值投资者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正因为如此,那些活跃在投资领域里的格雷厄姆的信徒们才更加引人注目。
    1976年,在巴菲特对哥伦比亚大学格雷厄姆的著名礼赞中,把寻求基本价值的精英团体形容为“格雷厄姆与杜德派的超级投资者”。作为价值投资法的优秀实践者,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市场价值不断增长,股票价格在5位数以上。该公司股东的投资报酬率30年如一日,始终维持在每年23.6%上下,而同期史坦普500指数的涨幅则落后约10%。
    另一位价值投资者虽不像巴菲特那般尽人皆知,但是在金融界却也享有相当地位,他就是纽约卡恩兄弟公司创办人艾文•卡恩。卡恩家族管理了将近2.5亿美元的证券资产,1990年至1994年间,卡恩兄弟平均每年的股票资产组合报酬率是19.3%。
    除卡恩兄弟公司之外,几个杰出的价值投资法企业还包括:Tweedy Browne公司、水杉基金、宾州共同基金的操盘人等,这些公司的年操作绩效都在13%至20%之间。很明显,成长型基金或全球型基金,并不是唯一有长期投资绩效的“高材生”。正是这些企业的优异成绩,使社会上研究价值投资法的人越来越多,价值投资法几乎成了一个随随便便就可以赚到很多钱的黄金准则。不过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要成功运用价值投资法,还必须避免几个误会:
    第一,价值与成长被完全分割。把价值和成长对立起来,区分所谓“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价值股”和“成长股”、“价值型基金”和“成长型基金”,这是最常见的误会之一。任何投资的价值都是未来现金流量折成现值的结果,因而价值与成长之间没有理论上的差异,他们在结合点上并不能完全被切割开。也就是说,价值与成长之间“情意绵绵”,有些投资者不问青红皂白地“挥刀斩情丝”的做法,无异于“棒打鸳鸯”。
    第二,价值投资法就是买便宜股票。早期的价值投资法的确就是“买便宜股票”:低价格、低市盈率、低市净率,甚至股价大幅低于公司的净流动资产,而对公司的品质要求不高。巴菲特称之为“雪茄烟蒂投资法”。然而,价值投资法也在与时俱进,在核心思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逐渐分化发展为不同的风格。在价值低估或价格合理的时候投资于具有扩张价值的杰出企业,成为价值投资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方法。


    正文 7.运用价值法则进行投资(4)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16 本章字数:359

    第三,价值投资法都是长期投资。尽管价值投资法经常是长期投资,但“经常是”和“都是”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股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反映甚至高估其价值,此时卖出是最明智的选择。所以说,时间长短不是衡量价值投资法的唯一标准。当然,价值投资者所从事的短期投资与根据股价波动进出的短线投机或所谓的波段操作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有安全边际的保护,后者则没有,错了就会亏钱。
    简而言之,价值投资法的投资要点就是把握其内在价值,努力寻找物超所值的股票。这些股票,即使有机会下跌,但跌幅一定有限。这些股票可以抵御熊市的来临,可以长期持有。即使熊市来临,其下跌的幅度也一定会比市盈率高。用来对抗空头市场,价值投资法则是一种有效的股票投资方法。价值投资法除了是一个投资方法之外,更是一门投资哲学。


    正文 1.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17 本章字数:1052

    十只烂股票不如一只好股票。巴菲特主张,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并看好它。巴菲特一生主要投资了22只股票,一共赚了320亿美元。大多数人的公司分析能力很可能没有巴菲特那么杰出,所以我们集中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数目不妨稍多一些,但到10只至20只股票也足够了。一定要记住巴菲特的忠告,越集中投资,业绩越好,越分散投资,业绩越差。
    1.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错误的,投资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
    ——沃伦•巴菲特
    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提倡分散投资,以减少投资风险,即我们常说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巴菲特却采用完全相反的投资策略——集中投资策略。巴菲特认为多元化是针对无知的一种保护。对于那些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的投资者,多元化投资策略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从巴菲特的所有投资中剔除最好的15项股票投资,其长期表现将流于平庸。分析表明,巴菲特将自己集中投资的股票限制在10只,对于一般投资者集中投资股票的数目建议最多20只。事实上,巴菲特集中投资的股票常常只有5只左右。
    当然一般投资者对公司价值分析能力很可能没有巴菲特那么杰出,所以,投资者集中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数目不妨稍多一些,但达到15至20只股票就足够多了。许多价值投资大师都采用集中投资策略,将其大部分资金集中投资在少数几只优秀企业的股票上,正是这少数几只股票为其带来了最多的投资利润。这正好与80∶20原则吻合。巴菲特说集中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类似于一个人买下一群极具潜力的大学明星篮球队员20%的未来权益,其中有一小部分球员可能可以进到NBA殿堂打球,那么,投资者从他们身上获取的收益很快将会在纳税收入中占有绝大部分的比重。巴菲特受到近代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影响很大。凯恩斯被认为是投资领域的大师,他曾说过,他把大多数钱投资在少数几家企业的股票上,并且十分清楚这些企业的投资价值。巴菲特接受了凯恩斯的思想,于是采取集中投资的策略,这种精简措施就是只投资在少数他非常了解的企业的股票上,而且打算长期持有。
    巴菲特降低风险的策略就是小心谨慎地把资金分配在想要投资的标的上。巴菲特常说,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被限定只能做出10种投资的决策,那么出错的次数一定比较少,因为此时更会审慎地考虑各项投资,才做出决策。


    正文 1.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18 本章字数:1205

    不过令人吃惊的是,那些睿智又勤奋的投资者常把绝大部分的资金,投资在那些他们几乎不了解的公司股票上。如果要他们只投资一家企业,他们可能会嗤之以鼻。但是,如果是他们的股票经纪人或营业员所报给的名牌,他们就会进场买进那些其实很糟糕的股票。
    具体地说,巴菲特集中投资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找出杰出的公司。
    多年来,巴菲特形成了一套他自己选择可投资公司的战略,他对公司的选择是基于一个普通的常识:“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有方,管理者智慧超群,它的内在价值将会逐步显示在它的股价上。”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潜在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上,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巴菲特认为,分析公司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但其结果可能是长期受益。巴菲特使用的分析过程包括用一整套的投资原理或基本原则去检验每个投资机会,投资者可以将这些原则视为一种工具。每个单独的原理就是一个分析工具,将这些工具合并使用,就为投资者区分哪些公司可以为他们带来较高的经济回报提供了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巴菲特的基本原则将会带他走进那些好的公司,从而使他合情合理地进行集中证券投资。他将会选择长期业绩超群且管理层稳定的公司。这些公司在过去的稳定中求胜,在将来也会产生高额收益。这就是集中投资的核心:将投资集中在产生高于平均业绩概率最高的几家公司上。
    第二,传统多元化的弊端。
    巴菲特说:“如果你对投资略知一二并能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那么选5至10家价格合理且具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就足够了。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投资对你就毫无意义了。”传统的多元化投资的弊端在哪儿?可以肯定的一个问题是投资者极有可能买入一些他一无所知的股票。“对投资略知一二”的投资者应用巴菲特的原理,最好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家公司上。其他坚持集中投资哲学的人则建议数量应更少些。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合理的数量应在10至15家。费雪也是著名的集中证券投资家,他总是说他宁愿投资于几家他非常了解的杰出公司也不愿投资于众多他不了解的公司。费雪是在1929年股市崩溃以后不久开始他的投资咨询业务的。他仍清楚地记得当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多么至关重要:“我知道我对公司越了解,我的收益就越好。”一般情况下,费雪将他的股本限制在10家公司以内,其中有25%的投资集中在3至4家公司身上。1958年,他在《普通股》一书中写道:“许多投资者,包括那些为他们提供咨询的人,从未意识到,购买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比你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得多。”他告诫说:“最优秀的股票是极为难寻的,如果容易,那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它们了。我知道,我想购买最好的股,不然我宁愿不买。”费雪的儿子肯•费雪,也是一位出色的资金管理家。他是这样总结他父亲的哲学的:“我父亲的投资方略是基于一个独特却又有远见的思想,即少意味着多。”


    正文 1.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18 本章字数:1142

    第三,下大财注于高概率事件上。
    费雪对巴菲特的影响还在于,他坚信当遇到可遇不可求的极好机遇时,唯一理智的做法是大举投资。像所有伟大的投资家一样,费雪决不轻举妄动。在他尽全力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中,他会不厌其烦地亲自一趟趟拜访此公司,如果对他所见所闻感兴趣,他会毫不犹豫地大量投资于该公司。他的儿子肯•费雪指出:“我父亲明白在一个成功企业中占有重要一席意味着什么。”巴菲特继承了这一思想:“对你所做的每一笔投资,你都应当有勇气和信心将你净资产的10%以上投入此股。”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巴菲特说理想的投资组合应不超过10个股了吧,因为每个个股的投资都在10%,故也只能如此。然而,集中投资并不是找出10家好股然后将股本平摊在上面这么简单的事。尽管在集中投资中所有的股都是高概率事件股,但总有些股不可避免地高于其他股,这就需要按比例分配投资股本。玩扑克赌博的人对这一技巧了如指掌:当牌局形势对我们绝对有利时,下大赌注。在许多权威人士的眼里,投资家和赌徒并无多大区别。或许是因为我们都从同一科学原理——数学中获取知识。与概率论并行的另一个数学理论——凯利优选模式也为集中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凯利模式是一个公式,它使用概率原理计算出最优的选择——对我们而言就是最佳的投资比例。当巴菲特1963年购买美国运通股时,他已经在选股中运用了优选法理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巴菲特作为合伙人服务于一家位于内布拉斯加州奥玛哈的有限投资合伙公司,这个合伙公司使他可以在获利机会上升时,将资金的大部分投入进去。到1963年,这个机会来了。由于提诺•德•安吉列牌色拉油丑闻,美国运通公司的股价从65美元直落到35美元。当时人们认为运通公司对成百万伪造仓储发票负有责任。巴菲特将公司净资产的40%共计1300万美元投在了这只优秀股票上,占当时运通股份的5%,在其后两年里,运通股票翻了三番,巴菲特所在的合伙公司赚走了巨额的利润。
    第四,集中投资以降低资金周转率。
    集中投资的策略是与广泛多元化、高周转率战略格格不入的。在所有活跃的炒股战略中,只有集中投资最有机会长期获得超出一般指数的业绩。但它需要投资者耐心持股,哪怕其他战略似乎已经超前也要如此。从短期角度来看,利率的变化、通货膨胀、对公司收益的预期都会影响股价。但随着时间跨度的加长,持股企业的经济效益趋势才是最终控制股价的因素。多长时间为理想持股呢?这并无定律。投资者的目标并不是零周转率,走另一个极端是非常愚蠢的,这会使投资者丧失充分利用好机会的时机。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建议,将资金周转率定在10%至20%。10%的周转率意味着你将持股10年,20%的周转率意味着你将持股5年。


    正文 1.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4)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19 本章字数:791

    第五,集中投资能够顶住价格的波动。
    在传统的活跃证券投资中,使用广泛的多元化组合会使个体股价波动产生效果平均化。活跃的投资证券商们心里非常清楚,当投资者打开月度报表,看到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写着他们所持的股跌了时,这意味着什么,甚至连那些懂行的人,明知股票的下跌是正常交易的一部分,仍对此反应强烈,甚至惊慌失措。然而投资者持股越多越杂,单股波动就越难在月度报表中显示出来。多元化持股对许多投资者的确是一剂镇静剂,它起到稳定由个股波动产生的情绪波动的作用。但平缓的旅程亦是平淡的旅程,当以躲避不愉快为由,将股票的涨跌趋于平均的时候,投资者所获得的只能是平均回报。集中投资寻求的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不管从学术研究上还是从实际案例史料分析上,大量证据表明,集中投资的追求是成功的。毫无疑问,从长期的角度看,所持股票公司的经济效益定会补偿任何短期的价格波动。巴菲特本人就是一个忽略波动的大师。另一位这样的大师是巴菲特多年的朋友和同事查理•芒格。查理是伯克希尔公司的副总裁。那些倾心钻研并酷爱伯克希尔公司出类拔萃的年度报表的人都知道巴菲特与查理彼此支持,互为补充。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查理与巴菲特当时的情况类似,也在经营一家他有权力押赌注的合伙证券公司。他决策的理论逻辑与集中投资的原则丝丝相扣。查理指出:“早在60年代,我实际上参照复利表,针对普通股的表现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以找出我能拥有的优势。”他的结论是,只要你能顶住价格波动,拥有3只股票就足够了。
    简而言之,巴菲特将集中投资的精髓简要地概括为:“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为此,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


    正文 2.集中投资能降低真正的风险(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20 本章字数:1329

    我们的策略是集中投资,当我们只有对企业或者其他股价有兴趣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这种股票买一点,那种股票买一点的做法。当我们确信这家公司的股票具有投资吸引力的时候,我们同时也相信这只股票值得大规模投资。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说:“在股票投资中,我们期望每笔投资能够有理想的回报,因为我们将资金集中投资在少数几家财务稳健、具有强大竞争优势并由能力非凡、诚实可信的经理人所管理的公司股票上。如果我们以合理的价格买入这类公司股票时,投资损失发生的概率通常非常小,确实在我们管理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投资的38年间(扣除通用再保与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投资),股票投资获利与投资亏损的比例大约为100 ∶ 1。”
    巴菲特对风险的定义是:“风险是指价值损失的可能性而不是价格的相对波动性。”集中投资于被市场低估的优秀公司比分散投资于一般公司更能够降低真正的投资风险。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3年年报中给股东的信里对集中投资与分散投资的风险程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说:“我们采取的战略是防止我们陷入标准的分散投资教条。许多人可能会因此说这种策略一定比更加流行的组合投资战略的风险大。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我们相信,这种集中投资策略使投资者在买入股票前既要进一步提高考察公司经营状况时的审慎程度,又要提高对公司经济特征的满意程度的要求标准,因而更可能降低投资风险。在阐明这种观点时,我采用字典上的词条解释将风险定义为‘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然而,学究们喜欢另行定义投资‘风险’,断言它是股票或股票投资组合的相对波动性,即组合波动性与股票市场中所有股票的整体波动性的比较。利用数据库和统计技术,这些学究们精确计算出了每只股票的 值——该股票市场价格的历史相对波动性——然后根据这些计算结果建立晦涩难懂的投资和资本配置理论。但是,在他们渴望用单一的统计来衡量风险时,他们忘记了一条基本的原则: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巴菲特强调说:“我们坚信,计算机模型预测的精确性也不过是臆断和毫无根据的猜测。事实上,这种模型很有可能会诱使决策者做出完全错误的决定。在保险和投资领域,我们曾经目睹过很多类似原因造成的灾难性结果。所谓的‘组合保险’在1987年市场崩溃期间带来的破坏性结果,让一些笃信计算机预测的人们大跌眼镜,到那时为止,他们才真正意识到,真应该把这些计算机扔到窗外。”巴菲特认为,确定风险不是通过价格波动,而是公司价值变动:“在评估风险的时候, 值的纯粹主义者根本不屑于考虑公司生产什么产品、公司的竞争对手有什么举动,或者这家公司使用的贷款是多少等一切背景材料。他甚至不想知道公司的名字。他唯一重视的是公司股票价格的历史走势。相反,很高兴我们根本不想知道公司股票价格的历史走势,而是尽心去寻找那些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公司业务的所有信息。因此,在我们买了股票之后,即使股市停盘了两三年,我们也不会因此而有一点点烦恼。对于我们在喜诗糖果公司和H•H•布朗公司所持有的100%的股份,我们不需要用每天的报价来证实企业的良好经营。那么,为什么我们非得时刻知道我们持有可口可乐公司的7%股权的股票行情呢?


    正文 2.集中投资能降低真正的风险(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21 本章字数:862

    “根据我们的看法,投资必须确定的真正风险是他从投资(包括他的出售所得)中得到的总的税后收入,在整个预计的持有期内,是否可以至少给他带来与原来相当的购买力,加上原始投资的适当利息。”巴菲特认为衡量公司股票投资风险“用工程般的精确性难以计算,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用一定程度的有效精确性来判断”。与这种估算相关联的主要因素是:
    第一,评估的企业长期经济特性的确定性。
    第二,评估的企业管理的确定性,包括他们实现公司所有潜能的能力以及明智地使用现金流量的能力。
    第三,管理人员值得依赖,能够将回报从企业导向股东而不是管理人员的确定性。
    第四,公司的收购价格。
    第五,未来税率和通货膨胀率,二者将决定投资者取得的总体投资回报的实际购买力水平的下降程度。
    巴菲特说:“这些因素很可能会把许多分析师搞得晕头转向,因为他们不可能从任何一种数据库中得到以上风险因素的评估。但是,精确量化这些因素的困难既不能否定它们的重要性,也不能说明这些困难是不可克服的,正如大法官斯蒂沃德(Stewart)虽然发现根本不可能使淫秽文字的检验标准化,但他仍然断言‘我一看便知’。投资者同样能够做到这一点,通过一种不精确但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一样能够确定某个投资中的内在风险,而不必参考复杂的数学公式或者股票价格的历史走势。”
    巴菲特认为公司持续竞争优势的不同决定了公司股票投资风险的不同,“即使对于一个非常肤浅的观察者来说,可口可乐和吉列公司的强大竞争力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它们公司股票的 值却与其他略有,甚至根本没有竞争优势的众多普通公司基本相似。我们可以从这种,值的相似之处得出结论,可口可乐和吉列公司的竞争力在衡量公司风险中毫无用途吗?或者,我们可以说,拥有公司的一部分权益——它的部分股票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与该公司经营中内在的长期风险毫无关系吗?我们相信这两种结论都是废话,而且将 值与投资风险等同起来也是一句废话。”


    正文 3.时机一到立即大规模买入(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21 本章字数:1067

    投资者也应该这么做,只有在最适当的时机才挥棒,挥出投资场上的全垒打。
    ——沃伦•巴菲特
    我们常常会遇见日常购买很多种股票的投资者。一般投资者,手上持有十多种以上的股票,是很普遍的事。一些股民甚至持有三四十种股票。为什么这些股民与巴菲特集中投资的思想背道而驰呢?这实际上是他们追求“分散”风险的心理在作祟。但买对优秀公司而致大富的机会已被他们“分散”了,化为乌有了。巴菲特这种尽量买多种个股的投资态度,其实和买彩票没啥区别。我们知道股市里,股票涨涨跌跌,但一些股民就是一直看到手上的股票都只跌不涨。这些股民就像买彩票良久不中的赌徒那样,买下了近乎所有的股票或彩票号码,来中一次奖过过瘾,或买到大涨的股票。如果投资者投资股市是真的抱有这种碰运气心理的话,还不如去买彩票、上赌场、赌马好了。至少,在那些赌博游戏里,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赌博,而可以亲眼看着自己手上的现金慢慢地消失。但在股市这个高级的赌场里,你实际上虽是在赌博,但却产生幻觉,以为自己是在投资,因而投入股市大笔资金,你可能会误以为是在长远投资,等到遭受巨大亏损的时候,才后悔那可就太迟了。我们不要一只手痒而想要这里尝试一些、那里尝试一些,希望能够碰碰运气,而是要集中精力寻找区区几家非常优秀的公司,那么,我们就能够确保自己不随便投入资金、买入自己不值得投资的公司。
    巴菲特4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虽然很成功,但真正使他赚到今日财富的,却是仅仅十多次投资决定的。他建议每个投资者都给自己一张卡片,上面只允许自己打20个小洞,每次买入一种股票时,就必须打一个洞,打完20个,就不能再买股,只能持股。这种态度会使投资者从“玩票性质”转变成真正优秀公司的长远投资者。
    巴菲特把选股比喻成射击大象。投资者所要选择的是头很大的大象。大象虽然不是常常出现,而且跑得也不是很快,但如果你等到它出现时才来找把枪,那可就来不及了。为了等待和及时抓住这个机会,我们任何时刻都要把上了子弹的枪准备好。这就像投资者任何时候都准备好现金等待大好机会来临那样。比如,在过去近9年的美国股市飙升时期里,巴菲特就很少购入大笔的股票,反而让现金累积。
    而一般的散户就是喜欢东买西买,这里买一点,那里买一点,名下股票种类多得不胜枚举,等到最佳企业廉价购入的机会到来时,反而手上剩下的资金不多。这就像打猎时,大象一直不出现,使人失去了耐心,就连松鼠、兔子等小动物也照打不误。结果,等到大象出现时,子弹已经所剩不多了。


    正文 3.时机一到立即大规模买入(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22 本章字数:1030

    1999年3月,巴菲特更是向股东们强调,股市腾升已经使美好的购入机会不再,因此他找不到适合射击的大象,但有一点却是他可以保证的,那就是他和查理将会集中精力和保持耐心,等待大象的出现。
    棒球是美国人最爱的球类运动之一,巴菲特也很喜欢以棒球来比喻投资。他常提起一位美国著名职业棒球打击手击出全垒打的秘诀。这位打击手说,他把打击棒球的空间划分成几十个和棒球一样大小的位置,只有在最佳的几个位置上,他才会挥棒打击。巴菲特说,我们投资者也应该这么做,只有在最适当的时机才挥棒,挥出投资场上的全垒打。
    巴菲特本身的投资次数的确是很少的,但一旦投资了,就会是一大笔。比如,自从1960年末全盘卖出手上的白银之后,巴菲特一直都在注意着国际银量的供需定律,看看有没有出现可以赚取市场错误标价的机会。尽管他30年来一直都在注意着银量的生产、供应和需求,但他却没有发现巨大的获利机会,因此30年来都没有任何举动。直到1997年,巴菲特觉得机会来了。他和查理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里,每年的银产量都少于需求。简单地讲,银不像金那样主要是为了装饰用,而是拥有一些很重要的实际经济用途,包括制造我们日常拍摄的相片底片等。但问题是银一般不是采矿者心目中的主要金属,而是他们从地下采取其他金属(如金、铜等)时所取得的副产品。因此,就供应量而言,就会受其他金属供需情形的影响。比如,如果黄金价格大跌、铜的需求大降的话,那么,这两种金属的采矿量将减少,这也导致银的生产量相应下降。这就是90年代的普遍情形。问题是,银的经济用途是相当稳定的,因此这将使银价因供应不足而上涨。但在90年代,巴菲特发现国际市场银的供应商一直不停地消耗他们的存货,因而导致价格一直没涨。换言之,银的公开价格还未反映出实际上的供需定律情况。迟早这种“消费多过生产”的现象将导致国际市场上银的存货被人掏尽,而银价必将反映出这个供不应求的现象。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巴菲特的所谓“令人流口水的价格”。看中这一点之后,巴菲特在1997年总共买下了超过2.8万吨的银,一夜之间,从30年来完全没有持有任何银,摇身而成世界最大的银主人。30年来一直不停地注意市场的供需定律但从未买入,而机会一到的时候,则大笔进场,这就是巴菲特的过人之处。巴菲特在选购股票的时候,也是这样。如果他觉得不值得买,那他就一张股票也不买;如果值得买,他就会大举进场,绝对不会婆婆妈妈。


    正文 4.针对高概率事件下大赌注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23 本章字数:1120

    用赢利的概率乘以可能的赢利数额,再从中减去损失的概率与可能损失的数额的乘积。把可能损失数量的损失次数概率从可能赢利数量的赢利次数概率中除去,这就是我们一直想做的。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通过各种基本方法对各公司进行详细考察,然后挑选其中的佼佼者集中投资,实际上是把“赌注”押在了这些公司身上。不过可以放心的是,由于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公司质地优良,所以集中投资在这些公司上面,投资获利回报高就是一种高概率事件。高概率事件当然要下大赌注,这是符合逻辑的。巴菲特的助手查理•芒格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集中投资就是“当成功概率最高时下大赌注”。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对公司没有进行详细了解时,不能轻举妄动;而一旦碰到可遇不可求的投资好机会,就应当全力以赴地大举投入。
    巴菲特经常说理想的股票投资者不应该超过10只股票。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巴菲特在这里所说的不超过10只股票,在投资金额上并不是平均用力的。纵观他的投资经历,从来都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他最擅长把主要资金集中投资于高概率事件股票。
    最典型的例子是,1987年他在美国广播公司1只股票上的投资,就达到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总投资额的一半。这样的投资策略在其他股票公司中很少见,难怪有些投资家要认为巴菲特和赌徒“并没有多大区别”了。话说回来,投资确实也有一些“赌”的成分在内,不过即使“赌”也应该赌得合情合理。在所有赌博中,每当局势对自身有绝对优势时,加大赌注正是一种常用技巧。
    在数学原理中也经常用到这一点。例如,与概率论并行的另一个数学理论凯利优选模式,就是通过概率原理来计算出最优化数学模型的。对于股票投资来说,可以据此得出最佳投资比例。当然,这种最佳投资比例一般不可能是平均用力的。
    截至2006年末,伯克希尔公司的业务主要分为4大块。分析一下它的业务类型,有助于我们从巴菲特的角度认识他眼里的高概率事件究竟分布在哪些行业:
    第一就是保险业。1967年3月,伯克希尔公司以860万美元的代价,买下了全美国保险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国民火灾和海事保险公司。经过40年经营,该公司2006年末浮存金达509亿美元。第二就是制造、服务及零售业。截至2006年,这部分业务的有形资产净资产年平均报酬率为25%。第三就是政府管制的公用事业。第四就是财务及金融商品。
    总之,巴菲特针对高概率事件下大赌注的原则给我们的启示是:既然你知道某只股票的回报率高,而且这又是一种高概率事件,那么你面对的就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投资机会。毫不手软地集中投资,是理性投资的表现。


    正文 5.集中精力选择“杰出公司”(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23 本章字数:921

    如果能买到杰出的公司无限期地持有,将会出现神奇的累积回报率。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策略还体现在,集中精力选择杰出的公司,然后集中资本进行投资。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公司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上,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巴菲特的分析过程包括根据一套投资准则和基本原则来评估每一次机会。这些准则可以被看做是一套工具传动带,每一条准则都是一种分析工具,这些准则综合起来,提供了一套方法,来挑出那些有更多机会产生高经济收益的公司。
    巴菲特警告投资者,他们的任务是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在无数的可能中找出那些真正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管理者。投资者如果紧紧跟随巴菲特的集中投资法则,就一定能找到那些对集中投资有意义的公司。这些被选中的公司长期表现杰出,有着稳定的管理,这种稳定性使公司未来更有可能表现出众,就和公司过去的表现一样。
    巴菲特发现,二流的公司真的不会有可预期的收入。一家原本经济状况就不好的公司更是如此,虽然或许会有一段有希望的时期,但是到最后残酷的商业竞争还是会排除任何会增加公司价值的长期利润。他也发现,事实上一般的或二流的公司永远随波逐流,而股市看到其黯淡的未来后决不会对该公司有热忱。所以说,那只是一家股票不值钱的公司。巴菲特还发现,即使该企业的市场价格逐渐接近预期的实质价值,投资者的获利仍旧不理想,因为所得只限制在实质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此外,资本所得税也会吃掉获利,因为该公司的原本经济状况就不理想,继续持有它就像是搭乘一艘无目的地的船。
    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就很好地说明了他的观点。对于《华盛顿邮报》,巴菲特在1973年用973万美元购买了大约1727765股。他到今天仍持有那项投资,而它的现时价值将近13亿美元。对《华盛顿邮报》投资的24年时间,给了巴菲特一个将近18%的年累计回报率。
    巴菲特承认在过去的4年,即使他偶尔会用超出其实质价值的市场价格卖出持股,但他仍继续持有该项投资,因为那是个杰出的企业。也是因为他知道要充分发挥累计回报率的神奇效果,必须持有该项投资一段时间。


    正文 5.集中精力选择“杰出公司”(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24 本章字数:642

    GEICO是另一家巴菲特认为表现杰出的公司。巴菲特大约在1972年获得价值4571万美元的GEICO股票。到了1995年,这些股票大约价值是17.59亿美元,给了巴菲特一个17.2%的年累计回报率。他也喜欢以可口可乐公司作例子。可口可乐公司在1919年以每股40美元公开发行。如果当时用40美元买到一股,并且持有它直到1993年,包含再投资所有的股息,这一只股票价值会增长到超过210万美元,投资的年累计回报率为15.8%。
    由此,巴菲特得出结论:“一个二流企业最有可能仍旧是二流的企业,而投资者的回报结果也可能是二流的。廉价购买带给投资者的好处会被二流企业的低收入侵蚀。”巴菲特知道时间是杰出企业的好朋友,却是二流企业的诅咒者。他也发现,一个杰出公司的经济状况是完全不同于那些二流公司的。如果能买到某家杰出公司,相对于二流公司的静态价值,杰出公司会有扩张价值,其扩张价值最终会使股市带动股票价格。因此杰出公司扩张价值现象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如果该公司持续成长,无限期地持有投资就比撤出来更有意思。这会使投资者延后资本所得税的缴纳直到某个遥远的日子,并且享受累计保留收益的成果。
    巴菲特的基本投资原则将会带他走进那些好的公司,从而使他合情合理地进行集中股票投资。他将会选择长期业绩超群且管理层稳定的公司。这些公司在过去的稳定中求胜,在将来也会产生高额收益。这就是集中投资的核心:把你的投资集中在那些最有可能有杰出表现的公司上。


    正文 6.集中投资需要卓绝的耐心(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25 本章字数:1121

    短暂的成功投资机会需要长期的耐心等待。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对于集中投资者来说,只有耐心等待才能保证投资获得成功。他凭着卓绝的耐心才走上股神的地位。
    从某种程度上说,巴菲特是一个彻底的机会主义者。不过,他寻找的是有十足把握的机会,决不是那种赢面很小只能冒险赌一把的小机会。有机会时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敢出重手、下狠手,大赌大赢一把。但同样重要的是,没有机会时不该出手时决不出手,再小的赌注也不赌。巴菲特说:“在发现我们喜欢的股票之前,我们会一直等待。我们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才会行动,这就是我们的投资风格。”
    巴菲特是一个狂热的棒球迷,他非常喜欢美国著名棒球运动员、最伟大的击球手和外场手泰德•威廉姆斯,他发现威廉姆斯的击球原则和自己的投资原则一样:“我们今后仍然坚持运用我们发展到如今庞大规模的成功策略,并且毫不放松我们的投资选择标准。泰德•威廉姆斯在他的传记《我的生活故事》中解释了原因:‘我的观点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击球手,你必须等到一个好球才去击打。’这是本书中的第一原则……查理和我赞同这种观点,而且将尽量等待那些正好落入我们的‘幸运区’的投资机会。”巴菲特感叹,投资和运动比赛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短暂的成功投资机会需要长期的耐心等待。”
    巴菲特从1956年合伙成立第一个投资公司以来,美国的股市长期来说就是一个牛市,许多人没耐心,跑进跑出,换来换去买股票,可是巴菲特却一直走到底,许多股票一买就是十几年不动。他的方法简单至极,但没有人能达到他的投资境界。在股价低于实际价值时买入,坚决持到价值被发现,如过分超过其内在价值当然他也会抛出,等回落再买,但是这样的机会十几年才有一回。短期内,利率的变化、通货膨胀等因素会影响股价。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跨度拉长,反映公司基础商业经济状况的趋势线会逐渐主导股价的起伏。
    作为一个股票投资者,耐心是极为重要的素质。传统的投资策略讲究多元化与高周转率。由许多只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可以每天都会发生变化,不断频繁地买进卖出是其鲜明的特色。巴菲特非常反对这种不断变化的投资组合,因为投资者只有耐心持股,才有机会在长时间里获得超出一般指数的成绩。一般说来,短期股价的波动可能受到诸如利率变化、通货膨胀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当时间的跨度足够长时,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将趋于稳定,股价才能更为客观地反映出持股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巴菲特经常说,只要他觉得对某只股票满意,他就会去买,即使接下来交易所关门10年也无所谓。巴菲特认为,他买某只股票就是想永久拥有它,而决不是因为感到它要上涨。


    正文 6.集中投资需要卓绝的耐心(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26 本章字数:1054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测定一只股票的真正价值,不过一旦我们发现自己认为值得购买的股票就要果断地买下来,并且无需每天都盯着计算机屏幕猜测股价下一步的变动方向。你要相信,如果你对某个公司的看法是正确的,而且你正好在一个合适的价位买下了它的股票,你只需耐心地等待便可以了。
    价格波动是集中投资的必然副产品。不管从学术研究上还是从实际案例史料分析上,大量证据表明,集中投资的追求是成功的。从长期的角度看,所持公司的经济效益一定会补偿任何短期的价格波动。巴菲特就是一个忽略波动的理想投资者。
    大多数投资者不可能像巴菲特那样,将持股的期限定为“永远”。他自己当然也不太可能做到这一点。不过,巴菲特所认为的5年至10年的持股时间,相对于那种头天买进第二天卖出的持股时间来,可能也算得上是永远了。从高周转率走向零周转率,就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因为你可能因此丧失更好的机会。
    很少有投资者能做到持股5年至10年,因为在这一漫长的时间段里,股价的波动可能会极为剧烈。利率、经济景气指数及公司的管理层都有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股价的波动。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股价的波动将大大地刺激他们的神经。在传统的多元化投资组合中,不同个股的波动将最终产生某种平均化的效果,其带来的后果可能被抵消。但由于集中投资的特性,使得股价波动将影响巨大。所以,那些实行集中投资策略的投资者,更需要加倍的耐心与智慧来应对由股价波动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有些投资者好不容易选中了一只股票,买入后却发现别的股票上涨,而它却老是不动。一开始还有些耐心,心想下次也许就轮到它涨了。可是一等再等,它就是“瘟”在那里,而别的股票却涨个不停。这时也许你就没有耐心了,一气之下将它抛掉。可是一段时间后,它又使劲往上涨,叫你后悔莫及。其实,成百上千只股票,不可能要涨一齐涨,总有个先后。而且,一只股票涨,也总有个能量积蓄的过程。所以,当牛市来了,只要你所选的股质地好、价位低,公司基本面没有发生问题,别的股票都涨了,它就不可能永远不涨。这时你只需要有耐心,考量自己当初选它买它的理由是否发生质的变化。相反,在你的等待中,别的股都涨上去了,你再将便宜筹码拱手让人而去追高,到头来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对集中投资者来说,耐心是必备的素质,要想得到超出市场平均值的回报,你必须有超常的耐心等待,不要被短期行情所影响。只要你相信自己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


    正文 6.集中投资需要卓绝的耐心(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26 本章字数:468

    大凡股市中人都知道耐心是成功投资股市的最基本的素质,尽管长线投资者需要一定的持股耐心,但作为一般投资者,持币的耐心也很重要。身处市场之中,面临更多的考验是耐心等待最佳入市时机的内心煎熬。等待的过程虽然痛苦,但等待是必需的。必须克服那种企望买到最低价的心理,因为最低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股价稳定后再买入才是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
    处于跌势中的股票,正是风险释放的过程,贸然进入,往往会让你立即品尝后悔的滋味。除非你能非常肯定跌势已尽,你一定不能想当然地以为你买了以后就不会再跌了。尤其是股价处于一段中期跌势里,一定要让它跌到底,出现明显的稳定迹象后方可买入。所谓的买跌,应该指的是买入跌后的股票,而非正在下跌的股票。一般说来,处于跌势中的股票由于不会出现买盘过多的情况,因而无需担心买不到股票或者高买,一般都会有充分的时间让你从容地买到你选择的股票,耐心地等待底部的出现,这是你唯一可以做的。因为资金才是你手中的武器,不合时机地挥动手中的武器,会使之钝化,只有一招制敌,才会成为真正的高手。


    正文 7.集中收购,买进整个企业(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27 本章字数:1181

    集中投资,就意味着集中回报。只要这个股票的质地非常好,就不用担心这种集中投资会有什么风险。
    ——沃伦•巴菲特
    与集中投资相比,巴菲特更喜欢将整个公司揽入囊中。其中,对通用再保险公司的收购便是典型的一例。
    1998年6月19日,伯克希尔公司正式宣布了收购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德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计划。通用再保险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再保险公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再保险公司主要是为其他保险公司提供保险,这种业务绝对不是那些资质肤浅、经营状况不稳定的保险公司所能涉足的领域。
    伯克希尔公司根据通用再保险公司当天每股220.25美元的收盘价格,再考虑29%的折扣作为公司的收购价格。伯克希尔公司以股票形式支付收购价款,合同在1998年12月21日以后成交,因为根据美国国家税务局的规定,这项合并在这一日期之后才可以享受免税待遇。
    根据交易公布日宣布的股票价格,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股东可以按每股270.50美元的价格,把自己持有的股票兑换为现金,总收购金额大约为220亿美元。但是,由于伯克希尔公司与通用再保险公司之间相互持股的连锁反应,导致实际价格在交易结束前的6个月内出现了下跌,使得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股东只能按照每股204.40美元的价格把股份兑换为现金,或领取大约160亿美元的公司股票,这笔价款大概相当于1998年公司营业收入的16倍。
    巴菲特说:“通过这次合并,伯克希尔公司所发行的每一种A类股票或者相当于A类的股票,都可以为公司带来超过8万多美元的投资。这对于公司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可以使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额达到现有水平的2倍,换句话说,合并将为公司带来超过240亿美元的追加投资。”通用再保险公司拥有190亿美元的债券、50亿美元的股票和大约150亿美元的浮存资金。尽管这次合并仅仅使流通股增长了大约22%,但伯克希尔公司的资产总额却神奇地增长了近65%。
    谈起这次合并所产生的杠杆效应,巴菲特流露出了少见的兴奋。他说,这次合并可以使通用再保险公司摆脱长期以来在收入增长方面受到的制约,这些消极因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迫使通用再保险公司不得不把一些业务忍痛割爱给其他公司。现在,由于伯克希尔公司与通用再保险公司在财务方面强强联手,使得这种收入的浮动性能够很好地在公司内部加以消化。在这种条件下,通用再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和计划自由开发自己的全球性业务。此外,由于伯克希尔公司在未来完全有可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应纳税收入,使得通用再保险公司在税收上可以获得很大的灵活性。最后,由于伯克希尔公司所拥有的雄厚资本,使得旗下的所有保险机构,包括通用再保险公司可以毫无顾虑地开展经营业务,而不必担心市场出现整体性的下滑。


    正文 7.集中收购,买进整个企业(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28 本章字数:1132

    “这些协同效应完全可以和通用再保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所享有的声誉、长期而稳定的客户关系、强大的保险业务处理能力及其完善的风险管理和销售渠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实际上完全可以保证伯克希尔公司与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股东看到一个美好的未来,如果两家公司独立经营发展的话,这种未来恐怕是遥不可及的。”巴菲特说。
    通用再保险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挪威克里斯蒂娜的挪威全球保险公司。挪威全球保险公司创建于1911年,于1917年开始在纽约市开展业务。1921年,邓肯•雷德在纽约创建了通用事故再保险公司。1945年,梅隆家族对这家公司旗下的梅隆保险公司进行了合并,并接管了这家公司的全部业务。从此之后,梅隆家族几乎垄断了美国的再保险市场。1996年,通用事故再保险公司又收购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国家再保险公司。一年之后,他们在中国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办公机构。这家公司在并购伯克希尔公司前一年的收入总额大约为10亿美元。除了直接承保各主要保险公司的全部财产险和事故险的再保险业务之外,通用再保险公司的2700名员工还为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顾客提供保险精算、索赔、投保、财务管理和投资管理等服务。他们目前拥有通用再保险股份公司和国家再保险公司,其中后者是美国最大的从事财产与事故险再保险业务的集团。
    通用再保险集团主要是通过通用斯塔尔管理公司从事各种保险业务,公司还通过综合险为各种公开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个人保险。此外,他们还通过创世纪保险管理公司,为顾客提供各种索赔业务咨询和有价证券诉讼损失赔偿服务。通用再保险集团旗下的赫尔伯特•克劳公司专门提供再保险的经纪服务,美国航空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对各种航空保险业务进行风险管理,而阿尔丹特风险服务公司则是一个从事商业开发顾问工作和再保险中间业务的机构。通用再保险集团还通过下属的通用再保险金融产品公司,从事利率互换和金融衍生产品业务,为银行、保险公司及其他公司提供各种规避风险的套期保值工具。除此以外,他们还为保险行业提供投资服务。
    在美国境内,通用再保险集团是标准普尔公司认定拥有3A偿债能力信用级别的5家非政府金融机构之一。公司70%的股东属于机构投资者,包括共同基金、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同时它还控制着德国科隆的科隆再保险公司88%的股额,科隆再保险公司是一家大型的国际再保险商。
    成立于1846年的科隆再保险公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再保险公司,公司的业务领域涉及全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这家公司被通用再保险集团收购。作为回报,这次收购使科隆再保险公司获得了德国哥特再保险公司(一家小型的德国再保险公司)27%的股份。


    正文 7.集中收购,买进整个企业(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28 本章字数:560

    由于通用再保险集团拥有大量的固定收入有价证券组合,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市政债券。因此,伯克希尔公司通过收购通用再保险集团,有效地降低了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市场价格浮动的风险。通过这次收购,伯克希尔公司大幅度改善了自己的流动性,而通用再保险集团则扩大了自己承担保单的能力。例如,在1997年,通用再保险集团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曾经把一项10亿美元的交易划拨给其他公司,其中也包括伯克希尔公司。“这次收购的最大优势在于,它使通用再保险集团可以最大程度地创造投资组合。”巴菲特说,随着这项收购业务在1998年年底的成交,伯克希尔公司成为美国所有保险公司中最大的股东,同时也是世界上仅次于荷兰皇家银行的第二大股东。不过,随后发生的艾克森公司与美孚公司的合并则创造了世界上拥有净资产数额最大的公司。
    从早期一家举步维艰的纺织厂至今,在漫长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伯克希尔公司发展历史中,这次收购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性质的事件。1998年9月18日,在通用再保险集团为合并事宜进行表决的董事会上,佛格森说,通用再保险集团曾经首先向伯克希尔公司提出由双方创办合资企业的建议,但是,后来巴菲特却提出了双方实行完全合并的想法。佛格森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再保险承保商以及最出色的投资者之间的合并。”


    正文 1.长期持有的投资思维(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29 本章字数:1271

    巴菲特认为:婚姻幸福的秘诀是,与真正值得爱的人一生相守,到死都还爱;投资成功的秘诀是,与真正值得持有的优秀公司股票一生相守,死了都不卖。巴菲特坚决反对做短线,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就不要持有这只股票10分钟。巴菲特的意思是,如果不想长期持有,你就根本不要买。如果你没有做长线的打算,根本就不要随便做什么短线,这样不但不会赚钱,甚至还会亏钱。
    1.长期持有的投资思维
    我从不认为长期投资非常困难……你持有一只股票,而且从不卖出,这就是长期投资。我和查理都希望长期持有我们的股票。事实上,我们希望与我们持有的股票白头偕老。我们喜欢购买企业。我们不喜欢出售,我们希望与企业终生相伴。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投资股票不要怀有投机的心理。许多人之所以进行短期投机行为,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选股重要,持股更重要。对于长期持有,巴菲特说:“投资的一切秘诀在于,在适当的时机挑选好的股票之后,只要它们的情况良好就一直持有。”
    伯克希尔公司从1989年开始入股吉列,巴菲特当时拿出6亿美元买下近9900万股吉列股票,并且协助吉列成功地抵挡了投机者的恶意收购攻势。在随后的16年中,巴菲特抱牢吉列股票,即使20世纪90年代末期吉列股价大跌引发其他大股东抛售股票时也不为所动。巴菲特对吉列品牌深信不疑。巴菲特长期持有吉列股票最终得到了报偿:吉列股份因被宝洁购并,于2005年1月28日每股从5.75美元猛涨至51.60美元,这使得伯克希尔公司的吉列持股总市值冲破了51亿美元。以1989年伯克希尔公司最初在吉列投资的6亿美元计算,这笔投资在16年中已增值45亿美元,年均投资收益率高达14%。
    如果投资者在1989年拿6亿美元投资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现在只能拿到22亿美元。这就意味着巴菲特投资收益比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高出一倍还多,用专业人士的话说就是“巴菲特跑赢了大市”。巴菲特说:“1988年,我们大笔买进联邦家庭贷款抵押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我们准备长期持有。事实上,当我们持有杰出经理人管理的优秀企业的股票时,我们最喜欢的持有期限是永远。许多投资者在公司表现良好时急着想要卖出股票以兑现赢利,却紧紧抱着那些业绩令人失望的公司股票不放手,我们的做法与他们恰恰相反。彼得•林奇曾恰如其分地形容这种行为是‘铲除鲜花却浇灌野草’。即使这些证券的价格高得离谱,我们也不会卖出,就像即使有人以远远高于我们自己对企业的估值的价格购买,我们也不会出售喜诗和《布法罗晚报》(这两家公司为伯克希尔公司直接控股的私人公司)一样。在今天积极行动已经成为普遍潮流的企业界,我们这种持股到永远的做法看起来可能有些落伍。尽管美国的企业界和金融界热衷于积极行动的频繁交易,我们仍然坚持我们‘至死不分开’的永远持有的策略。这是唯一让查理和我感到自在的策略,它产生了相当不错的效果,而且这种方式让我们的经理和投资者专注于干好自己分内的事而免于分散注意力。”


    正文 1.长期持有的投资思维(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30 本章字数:1214

    对于普通股,巴菲特说:“我们拥有我们不会出售的可交易的普通股,即使其市价高得离谱。实际上,我们认为这些股票投资就像我们成功控制的企业一样是伯克希尔公司永远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旦‘市场先生’给我们开了一个足够高的价格就会被卖掉的商品。对此,我要加上一个条件:这些股票由我们的保险公司持有,如果绝对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会卖出部分股票,支付异常的保险损失。但我们会尽力避免卖出这些企业的股票。查理和我一致决定做出买入并持有这些企业的股票,这里面既有个人情感,又有财务上的因素。当然,在最近几年过度注重交易的华尔街上,我们的立场肯定非常古怪,对于华尔街的许多人来说,公司和股票不过是用来交易的原材料而已。但是我们的态度适合我们的个性以及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丘吉尔曾说过:‘你塑造你的家,你的家也塑造你。’我们知道我们愿意被塑造而成的样子。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宁愿与我们非常喜欢和敬重的人合作获得一定的回报,也不愿意与那些令人乏味或讨厌的人进行交易而再增长10%的回报。”
    巴菲特还表示,他将继续持有大多数主要股票,无论相对公司内在价值而言它们的市场定价过高还是过低。这种至死也不分开的态度,再加上这些股票的价格已经达到高位,将意味着不能预期它们在将来能够还像过去那样快速推动伯克希尔公司的价值增加。也就是说,迄今为止,伯克希尔公司的业绩受益于双重力量的支持:一是投资组合中的公司内在价值有出乎意料的增加;二是在市场适当地“修正”这些公司的股价时,相对于其他表现平平的公司而提高对它们的估值,从而给了巴菲特额外的奖赏。巴菲特说:“我们将继续受益于这些公司的价值增长,我们对他们未来的增长充满信心。但我们的‘市场修正’奖赏已经兑现,这意味着我们今后不得不仅依靠另外一种支持,即单纯依靠公司的价值增长。”
    除了股票分割以外,1992年,伯克希尔公司的持股数只有以下4家公司的股票有所变化:适当增持了吉尼斯和富国银行,联邦房屋抵押贷款公司的仓位增加了一倍以上,新建了通用动力公司的持股仓位。
    巴菲特曾经对他的伯克希尔公司股东说:“希望你不要认为自己拥有的股票仅仅是一纸价格每天都在变动的凭证,而且一旦某种经济事件或政治事件使你紧张不安,就会成为你抛售的候选对象。相反,我希望你将自己想象成为公司的所有者之一,对这家企业的股票你愿意无限期地持有,就像你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合伙拥有一个农场或一套公寓那样。”巴菲特反复宣讲这样的投资理念,投资股票其实就是投资公司,必须长期持有,这样你才能作为一个股东享受公司创造的价值增值,其实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用这样的理念积累长期的财富。
    一般而言,巴菲特不到最后的时刻就不会公开抛售自己持有的股票,投资者要悟懂股神的投资秘诀并不容易。所以,与其模仿股神的投资风格,还不如学习他的投资思维,也许这更有利于投资者抓住巴菲特的投资精髓。


    正文 2.“死了都不卖”原则(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30 本章字数:1147

    我希望你将自己想象成公司的所有者之一,对这家企业的股票你愿意无限期地持有,就像你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合伙拥有一个农场或者一套公寓那样。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长期持有,并非全部是一生持有,死了都不卖。按照持有期限,巴菲特长期持有的股票类型可以分为三个圆圈。最里面的核心圈是一生持有的股票,这类股票极少,巴菲特一生也只对4只股票声明过终生持有,至死不分开。第二圈是长期持有10年以上的股票。第三圈是长期持有几年但不到10年的股票。巴菲特对这些股票有一定把握,但没有长期的把握。比如中石油,从2003年4月初开始,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公司不断增持中石油,至4月24日共买入中石油23.38亿股,占中石油全部H股股本的13.35%,总投资4.88亿美元。巴菲特持股成本估计为1.65亿港元左右。巴菲特看中的是中石油发放的红利非常丰厚,相对于低迷的股价而言,股利收益率非常高。
    在2005年4月30日召开的伯克希尔公司2004年度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在回答投资者问题时对中石油内在价值分析如下:“几年前,我读了这家公司的年报之后就买进了,这是我们持有的第1只中国股票,也是到目前为止最新的一只。这家公司的石油产量占全球的3%,这是很大的数量。中石油的市值相当于艾克森美孚的80%。去年中石油的赢利为120亿美元。去年在《财富》500强公司的排行榜上只有5个公司获得了这么多利润。当我们买这个公司的股票时,它的市值为350亿美元,所以我们是以相当于去年赢利的3倍的价钱买入的。中石油没有使用那些财务杠杆。它派发赢利的45%作为股息。所以,基于我们的购买成本,我们获得了15%的现金股息收益率。”巴菲特2007年7月12日开始分批抛售中石油的股票,到当年10月19日全部清仓。巴菲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从巴菲特第一次开始抛售中石油开始计算,中石油的累积升幅达35%,巴菲特因此少赚了至少128亿港元,这一次股神巴菲特似乎不灵了。
    记者问巴菲特:“如果您没有卖出中石油,您的利润还将大幅提高,为什么中石油不能成为一支永远不被卖出的股票?”
    巴菲特说:“你知道的,有很多像这样很好的企业,其实我希望我买更多,而且本应该持有更久。石油利润主要是依赖于油价,如果石油在30美元一桶的时候,我们很乐观,如果到了75美元一桶,我不是说它就下跌,但是我就不像以前那么自信。30美元的时候是很有吸引力的价格,根据石油的价格,中石油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未来10年石油的价格,我对此并不消极,不过30美元一桶的时候我非常肯定,到75美元一桶的时候我就持比较中性的态度,现在石油的价格已经超过了75美元一桶。”


    正文 2.“死了都不卖”原则(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31 本章字数:1190

    即使是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长期持有的公司,在持有的过程中,巴菲特也一直密切关注公司业务的发展,一直密切监视公司业绩的变化。
    巴菲特1984年开始买入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的股票,1986年大笔增持,并公开声明,要永久持有,死了也不卖。但持有10年之后,1996年迪士尼收购了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巴菲特观察了1年后,就果断决定抛出,到1999年全部抛出。1989年巴菲特刚买入可口可乐公司股票时,并没有决定长期持有,但买入后,对可口可乐公司的认识越深刻,对可口可乐公司长期发展越有信心,最后他决定永远持有。所以,投资者一定要明白,巴菲特的长期持有法则是有一定范围的,那就是选对公司再长期持有。
    那么,巴菲特究竟选择了哪些公司的股票进行长期持有呢?有人做了一下统计,我们分别做一详细介绍。
    第一,美国运通公司。美国运通公司是巴菲特1991年购买的企业,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签账卡和旅行支票的发行商,它同样提供诸如财务策划、投资咨询、保险、养老金、共同基金等金融服务。
    第二,美国标准公司。巴菲特持有的另一家大型联合企业的股票。美国标准公司的产品范围涉及厨具、空调设备以及浴具。当巴菲特开始涉足家具公司和地毯公司的时候,他很可能认为住房工程会使得美国标准公司的产品热卖。他最初是在2002年购买了该公司的股票。
    第三,可口可乐公司。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大的软饮料生产和经销商。公司的软饮料早在1886年就在美国销售,现已销往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巴菲特与可口可乐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他5岁时第一次喝可口可乐。不久以后,他就开始从他祖父的小店里用25美分买6瓶可口可乐,再以每瓶5美分的价格卖给邻居们。在这之后的50年中,他一直在观察可口可乐公司的成长,但却一直没有买进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即使在1986年,他正式宣布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樱桃可乐为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年会上的指定饮料时,仍然没有买进一股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直到2年后,即1988年,巴菲特才开始买入可口可乐公司股票。
    第四,《华盛顿邮报》公司。巴菲特喜欢报刊行业,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一名报童。而当他有机会能以面值的20%购买《华盛顿邮报》时,他牢牢地抓住了机会。之后《华盛顿邮报》成为伯克希尔公司持有股票组合中一只不断增加的、永久持有的股票。巴菲特对《华盛顿邮报》董事会和公司治理的影响已经被大书特书,但《华盛顿邮报》对巴菲特也同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是巴菲特第一只真正永久持有的股票。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巴菲特就能够以反转操作的方式买入美国运通这家不错的公司,但他直到90年代才将运通看做长期持有的股票。如果没有在《华盛顿邮报》上的成功,巴菲特可能就不会抓住像可口可乐这样更具冒险性的机会。


    正文 2.“死了都不卖”原则(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32 本章字数:1108

    第五,H&R布洛克公司。巴菲特于2001年购买的H&R布洛克公司的股票。全世界每天都有10亿以上的人在刮胡子。同样地,每年都有数亿人要纳税,而H&R布洛克公司所拥有的无形品牌使得人们相信可以支付较少的费用从它那儿得到方便而又省钱的纳税建议。伴随着整个市场的低迷,该公司的股价在2000年开始下跌。由于意识到该公司的经营基础并没有恶化,市场只是在一个更低的价位抛售股票,巴菲特开始买入这只股票。
    第六,阳光信用银行。该公司拥有每年一直增长的赢利、持续的股本收益率和不断提高的每股面值。然而对它进行投资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巴菲特投资的最大的原因之一是阳光信用银行拥有可口可乐糖浆的唯一手写配方,它就放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保险柜里,巴菲特不得不保护这起投资。
    第七,富国银行。当市场在发生存贷危机时抛售银行股(尤其是加州的银行)的时候,巴菲特则开始买入这些股票。
    第八,第一数据公司。第一数据公司为全世界超过300万的商人提供信用卡交易服务,此外,它还拥有西联公司。尽管该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有着稳定的收益增长,它仍然没能克服1998年中期的市场紧缩,巴菲特在那时开始买入这只股票。当2002年后期股价下跌时(尽管此时公司的收益、赢利、股权收益率在增长),他继续增加了股票持有量。
    第九,吉列公司。巴菲特最初从吉列公司购买的是可转换优先股,公司每年支付给他9%的收益。后来他把持有的优先股转换成了普通股,并且持有了很长时间,直到今天。
    第十,耐克公司。耐克是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和运动服销售商,由于拥有像迈克尔•乔丹和最近的勒布朗•詹姆斯这样的体育超级明星作为形象代言人,使得它具有很强的品牌价值和身份感。过去30年来,这家公司经历持续的赢利和股本收益率的增长。所以,当1998年公司有了轻微的震荡(伴随着股价的下滑)时,巴菲特开始买入耐克的股票,他相信由坚实的股本收益率支撑的品牌力量将会使公司保持在顶级行列。在2004年最近一期的报告中,耐克又回到了先前的轨道,公布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收益、销售收入和利润。
    第十一,穆迪公司。当邓百氏咨询公司在2000年分割出穆迪子公司的时候,伯克希尔公司成为穆迪公司最大的股东。随着过去20多年公司在债券市场的高涨,穆迪公司和标准普尔(后者由麦克格雷-希尔公司控股)成为市场上的两头巨兽,由于自身品牌的增强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管制,他们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评级机构。市场上有超过30万亿美元的债券是由穆迪公司评级的,所以很难撼动它在债券市场上的地位。


    正文 2.“死了都不卖”原则(4)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32 本章字数:441

    第十二,M&T Bank。20世纪90年代初巴菲特开始吸收银行股,当时银行业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困难的一段时期。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菲特就一直在购买银行股,如果说除了保险业外还有什么行业是巴菲特很了解的,那一定就是银行业了。利用他对《布法罗新闻》的控股,巴菲特对M&T Bank很熟悉。事实上,巴菲特最初并不是直接购买股票。M&T需要一些现金去完成两笔收购,所以巴菲特采取了PIPE式的投资,即私人投资公开股票。巴菲特借给他们4000万美元,换得一张票据。据此可以获得每年9%的收益率,并且可以在5年内的任何时间里以每股78美元的价格将它转换为股票,外加按当时的交易价计算的20%的额外股份。1996年,在持有几年相当于9%利率的附息券后,巴菲特将它转换成了股份。他最初投资的4000万美元如今已价值6亿美元。
    以上是巴菲特曾经长期持有的部分优秀股票。他的投资策略和原则在他所持有的股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正文 3.长期持股的优势之一(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33 本章字数:1232

    我最喜欢持有一只股票的时间是:永远。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的长期持有法则有很多的优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长期持有的做法能减少缴纳资本利得税,使税后长期收益最大化。
    在美国,所有的投资者都要缴纳资本利得税。但资本利得税只有在投资者出售股票并且卖出的价格超过其买入的价格时才需要缴纳。因此,是否缴纳资本利得税,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可以选择的。投资者既可以选择卖出股票并对获得利润部分缴纳资本利得税,也可以选择不卖出股票从而不缴税。由于存在资本税收,所以,投资者在投资中需要将税收考虑在成本之内,追求税后收益的最大化。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9年的年报中,对长期投资由于节税而产生的巨大收益进行了详细解释:“大家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上看到,如果年底我们一口气将所有的有价证券按市价全部出售,那么,我们需要支付的资本利得税将高达11亿美元,但这11亿美元的负债真的就跟年末后15天内要付给厂商的货款完全相同或类似吗?很显然并非如此,尽管这两个项目对经审计的资产净值的影响是相同的,都使其减少了11亿美元。另外,由于我们很大程度上根本没有抛售股票的打算,政府就没有办法征收所得税,那么递延所得税的负债项目是不是毫无意义的会计虚构呢?很显然答案也不是。用经济术语来讲,这种资本利得税负债就好像是美国财政部借给我们的无息贷款,而且到期日由我们自己来选择(当然除非国会更改为在实现之前就征税),这种‘贷款’还有另外一些很奇怪的特点:它只能被用来购买个别股价不断上涨的股票,而且贷款规模会随着市场价格每天的波动而上下波动,有时也会因为税率变动而变动。事实上这种递延所得税负债有些类似于一笔非常庞大的资产转让税,只有在我们选择从一种资产转向另一种资产时才需要缴纳。实际上,我们在1989年出售了一小部分持股,结果对于产生的2.24亿美元的利润,需要缴纳7600万美元的转让税。”
    让我们来看一个很极端的例子。让我们想象一下,伯克希尔公司只有1美元可用来进行证券投资,但它每年却有1倍的收益,然后在每年年底卖出。进一步想象,在随后的19年内,伯克希尔公司运用税后收益重复进行投资。由于每次出售股票时它都需要缴纳34%的资本利得税,那么,在20年后,伯克希尔公司总共要缴纳给政府13000美元,而伯克希尔公司自己还可以赚到25250美元,看起来还不错。然而,要是巴菲特进行了一项梦幻投资,在20年内翻了20倍,伯克希尔公司投入的1美元将会增至1048576美元。当他将投资变现时,根据35%的税率缴纳约356500美元的资本利得税之后,还能赚到692000美元。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投资结果差异,唯一的原因就是纳税的时机不同。有意思的是,政府在第二种情形下得到的税收与第一种情形下相比约为27 ∶ 1,与伯克希尔公司在两种情形下的利润比例完全相同,当然政府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等待这笔税金。


    正文 3.长期持股的优势之一(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34 本章字数:376

    巴菲特提醒投资者说:“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这种简单的数学计算结果,就倾向采用长期投资策略。事实上,通过更频繁地从一项投资转向另一项投资,我们还可能获取更多的税后利润。许多年之前,查理和我就是这样做的。但现在,我们宁愿待在原地不动,虽然这样意味着略低一些的投资回报。我们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我们深感美妙的业务合作关系是如此宝贵又令人愉快,以至于我们希望继续保持下去。做这种决定对我们来说非常容易,因为我们相信这样的关系一定会让我们有一个良好的投资成果,虽然可能不是最优的。考虑到这一点,我们认为除非我们思维不正常,才会舍弃那些我们熟悉的有趣且令人敬佩的人,而与那些我们并不了解而且资质平平的人相伴。这有些类似于为了金钱而结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错误的选择,尤其是一个人已经非常富有却还要如此选择时,肯定是精神错乱。”


    正文 4.长期持股的优势之二(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35 本章字数:954

    复利有点像从山上滚雪球,最开始雪球很小,但是往下滚的时间足够长,而且雪球粘得相当紧,最后雪球会很大很大。
    ——沃伦•巴菲特
    在巴菲特眼里,他之所以要履行长期持有法则,还有第二个优势,那就是复利的神奇作用——持有的时间越长,复利的作用就越大。在他眼里,复利累进概念是不容忽视的。这个概念很容易理解,但是由于某些奇怪的理由,在投资理论中这个观念却常常被轻描淡写。巴菲特认为,复利累进理论是至高无上的,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事物之一,运用这个神奇的事物能使投资以可观且富戏剧性的比率成长。所以,在早期与少数几位合伙人的书信和记录中,巴菲特极力阐释复利的功能。
    对于巴菲特来说,运用复利真正的技巧在于:既获取高额的年复利累进报酬率,却不会受到个人所得税的限制,也就是说“让长期持有持续竞争优势的股票,带来最大可能的复利”。或许这就是他获取成功最大的秘密,也是最让那些想要学习巴菲特操作哲学的人最感困惑的地方。长线投资比短线投资更成功,关键在于复利的巨大威力,这正是巴菲特长期投资的根本信心所在。巴菲特的长期合作伙伴查理感叹到:“如果既能理解复利的威力,又能理解获得复利的艰难,就等于抓住了理解许多事情的精髓。”巴菲特之所以今天能够拥有巨大的财富,关键在于复利。如果你在1956年,巴菲特刚刚开始管理投资时,给他一个1万美元的小雪球,巴菲特现在会把它变成一个3亿美元的超级巨大的大雪球。也许你没有想到,这个超级大雪球只有50多层,平均每一层只比上一层增厚24.2%。1962年在巴菲特合伙公司的年报中,巴菲特推算了1492年西班牙女王如果不支持哥伦布航海而将3万美元以复利进行投资的话,170年后收益将高达2万亿美元,这个结果让我们对复利的力量大吃一惊。
    巴菲特告诉我们,在同样的复利利率下,连续多次进行不同的投资,收益率远远不如长期持有单一的投资。因为每次买入又卖出股票一次,交易成本和税收成本也是巨大的。成本越大,你最终拿到手的净利润越少。频繁买卖投资,利润会随着复利大幅增加,同样成本也会由于复利大幅减少,造成投资净利润大幅减少。而长期投资于单一项目有两重好处:一方面能够通过复利快速增收,另一方面由于交易次数大大减少而快速节支。


    正文 4.长期持股的优势之二(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35 本章字数:1236

    巴菲特小时候看漫画时,就明白了长期投资一只股票远远好过短期频繁投资多个股票的道理。巴菲特小时候最喜欢的连环画人物是李尔•阿伯纳。阿伯纳又笨又邋遢,一直在纽约贫民区过着快乐的单身汉生活。有一天,他看到了当地第一大美女。他觉得她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是他的最爱。但美女怎么看得上又穷又笨的阿呆?她只对有钱的百万富翁感兴趣。阿伯纳翻遍所有的口袋,也只有一美元的硬币,想要得到美人比登天还难。遭到美女严厉的拒绝之后,阿伯纳无奈之下,急中生智,就去找当地最聪明的智慧老人摩西求助:“智慧老人啊,你快帮我出个主意吧。”智慧老人说:“很简单,你去玩老虎机,用你手里仅有的1美元,一次翻1倍,这样1美元变2美元,2美元变4美元,4美元变8美元,赌上20次,翻上20倍,你就会赚到1048576美元,你就是百万富翁了,美女不就是你的人了吗?”阿伯纳一听,恍然大悟,赶紧依计而行。他走进一家小旅馆,把他身上仅有的1美元硬币投入老虎机中,结果竟然中了大运,哗啦啦,一时之间赢的钱流得满地都是。但是,阿呆严格遵照智慧老人的建议,一次只翻一倍,他只捡起了其中的两块儿硬币,然后再去寻找下一次翻倍的机会了。看到这里,巴菲特就把漫画扔进垃圾堆里,开始研读真正的投资大师也是他后来的导师格雷厄姆的著作。巴菲特说:“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必须纳税的投资者,与以一定复利利率的连续多次投资相比,以同样复利利率增长的单一投资能够实现更多的回报。不过我怀疑许多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老早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这正是巴菲特强调长期持有的根本原因,巴菲特在一封写给合伙人的信中说:“手段与目的决不能混淆,目的只能是税后的复利收益率最大化。”
    巴菲特的每一项投资所要寻求的都是最大的年复利税后报酬率,他认为借由复利的累进才是真正获得财富的秘诀。
    假设有10万美元,分别在10年、20年和30年期间,以5%、10%、15%及20%的比率,在不考虑税负循环复利累进的情况下进行累计,其最终的累进价值会有惊人的差距。
    仅仅是5%和10%的差异,对投资的整体获益会有惊人的影响。10万美元以每年10%的获利率经由免税的复利累进计算,10年后将会价值259374美元;若将获利率提高到20%,那么10万美元在10年后将增加到总值为619173美元,20年后则变成3833759美元,持续30年,其价值会增加到23737631美元,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获利。
    相差甚微的百分比,在一段长时间所造成的差异也是令人吃惊的,10万美元以5%的免税年获利率计算,经过30年后,能增至432194美元。但是若年获利率为10%,在30年后,10万美元将值1744940美元,倘若年获利率再增长5%,即以15%累进计算,30年后,该10万美元将为6621177美元,若再从15%调升到20%,10万美元每年以20%累进,在30年后将会增加到23737631美元。


    正文 4.长期持股的优势之二(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36 本章字数:1153

    巴菲特寻找的,便是那些可能在最长的时间获得年复利报酬率最高的公司。在伯克希尔公司的数十年间,巴菲特一直能够以23.6%的平均收益率来增加其公司的净值,这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
    以复利来进行报酬累进和那些属于被动性的投资是不同的。通常债券投资者是以一笔固定金额(假设是1000美元),在一段期间内(例如5年),贷给像是通用汽车公司这样的债券发行者,并以8%的固定利率(即公司债券票面利率)来计算。在5年的期间里,投资者每年可以收到80美元,5年期满后,通用汽车公司会还给投资者1000美元。投资者将会赚到总数400美元的利息(5×80=400)。
    从税的观点来看,每次当投资者从通用汽车公司收到80美元的利息时,美国国税局就会将其列为收入,并以适当的个人所得税率对投资者课税。如果投资者是个高收入者,那80美元的税率在31%,意味投资者的税后年收益将是55.2美元[80-(80×31%)=55.20]。在5年的期间,投资者实质税后利息收益总额为276美元(55.20×5年=276)。
    但想想看,如果通用汽车公司自动地将其计算在投资者原本贷给公司的本钱上,而不是以8%的利率支付给投资者成为个人所得,将会增加投资者贷给通用汽车公司的本金,也就是投资者用来赚取每年8%利息的本金增加。这意味着投资者在通用汽车债券的投资将会以8%的年率累进。也会使投资者免除个人所得税的缴纳,直到债券到期日止,通用汽车公司会还给投资者本金加上利息。
    如此,在通用汽车公司的案例中,投资者在每一年贷给通用汽车公司1000美元并赚取8%,也就是80美元的利息后,不采用现金支付的方式,通用汽车保有这些钱,并给投资者更多的债券,这使得投资者自第二年的第一天起贷给通用汽车的款项达1080美元。在第二年期间,通用汽车公司将会付给投资者1080美元8%的利息,也就是86美元。然后那笔86美元又会算到已增加至1080美元的本金上,使得自第三年的第一天起,投资的本金增加到1166美元。这个程序就一直持续到第五年年终。
    在第五年年终,当债券到期时,投资者将会获得一张1469.31美元的支票。这表示通用汽车的累进债券还给投资者1000美元的本钱,加上5年期间469.31美元的利息。由于要支付31%的个人所得税,投资者必须由所收到的469.31美元利息收入中扣除31%,其实际收益为323.82美元[469.31-(469.31×31%)=323.82]。这表示他的投资在美国国税局征税前,5年来每年以8%的年复利率累进。在这里,巴菲特的复利累进体现出了很强的优势,投资者多获得了47.82美元的收益(323.82-276=47.82)。


    正文 4.长期持股的优势之二(4)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37 本章字数:1118

    尽管美国国税局不会让投资者这么做,很久以前他们就了解这种办法,并且会在赚到利息的当年就送给他一张税单,但是对巴菲特来说,美国国税局漏掉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巴菲特的世界中,买进一家公司的股票(普通股)和购买它的债务是一样的,他认为股票是一种“股权债券”。它和一般债券的唯一差异是,普通股的报酬率不像债券的收益是固定的,而会年年随着公司的营业收入而变化。美国国税局忽略的是,巴菲特投资在它所谓股权债券的获利并不归属于个人所得,除非其所投资的公司将盈余以股息发放给投资者。
    投资者要知道,公司在它的年度报告所公开的净利,或是由像史坦普和价值线这样的公司所出版的投资调查中所刊载的净利数字,都是扣除公司营利所得税之后的税后数字。也就是说,除非该公司把所赚得的净利以股息方式发放给股东,否则这些保留在公司的税后净利,将不再扣其他的税。直到该公司支付股利,那么收到股利的股东才必须支付个人所得税。
    例如,如果A公司的每股税后盈余是10美元,它发放每股10美元的股利给股东,那些股东就必须支付10美元股利收入的个人所得税,这使得他们的税后获利成为6.9美元。但是,如果A公司选择保留那10美元,同时不将它视为股利发放,这些钱就可以留在公司内,以避免个人所得税的惩罚效果,且能继续以复利来累进。
    巴菲特看出由公司和政府债券所赚得的收入要扣个人所得税,也就是说,如果他购买支付利息为8%的某家公司或是政府债券,那么个人税后所得获利率为5.52%[8%的获利率—(8%×31%)的税率=5.52%]。
    巴菲特会对每股获利强劲并且显现出上扬趋势的公司感兴趣。就是说,他可以买下这些他所谓的“股权债券”并因而提高它的报酬率。想想看:报酬率会因而成长,而不是被固定。如果该公司不以股息支付给巴菲特,而是选择保有它们,巴菲特在卖出他的股票之前,就不必被征个人所得税。当然,只要该公司持续获利,巴菲特是不可能出售这些股票的。
    许多投资分析师相信,如果你打算长期持有绩优公司的股票,那么你一点也不需要去考虑所支付的价格,但巴菲特却认为这是错误的。
    例如,在1987年的时候,烟草和食品业界的巨人菲利浦•莫里斯公司股票价格在6.07美元到10.36美元之间。10年后也就是1997年,该股以每股44美元交易。如果投资者在1987年以每股6.07美元买入,并且在1997年以每股44美元卖出,那么投资者的税前复利报酬率将近21.9%。但是如果在1987年以每股10.36美元买进,在1997年以每股44美元卖出,那么税前复利报酬率则只有近15.56%。


    正文 4.长期持股的优势之二(5)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38 本章字数:565

    如果投资者曾在1987年投入10万美元以每股6.07美元的价位买入菲利浦•莫里斯公司股票,每年以21.9%的复利报酬率来累进,到了1997年,其价值会增长到将近724497.77美元。但是如果投资10万美元,以每股10.36美元买入菲利浦•莫里斯公司股票,以15.56%的复利报酬率来累进,到了1997年时,其价值已持续增长到将近424693.22美元。不同的买进价位,不同的报酬率,进而产生299804.55美元的差异,这种差异,实在惊人!
    许多人都只知道巴菲特喜欢驾驶老式汽车,但并不知道他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在他与人合伙的早期,他开着一辆甲壳虫汽车。很多人因此认为他不喜欢物质的享受。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他的复利累进报酬思维影响到了他的花费习惯。在今天一辆价值2万美元的汽车,10年后将会变得一文不值。但是巴菲特知道,他的投资能够获得23%的年累进获利。这表示今天所投资的2万美元,在10年后将会价值158518美元,20年后将会价值1256412美元,30年后将会价值9958257美元。对巴菲特来说,30年后的9958257美元巨款绝对比今天的一辆新车有价值。
    总之,投资者要想在投资中获得高回报,就必须对复利累进理论引起足够的重视,像巴菲特滚动自己的“雪球”!


    正文 5.长期持有的优势之三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38 本章字数:1247

    股票市场的讽刺之一是强调交易的活跃性。使用“交易性”和“流动性”这种名词的经纪商对那些成交量很大的公司赞不绝口。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长期持有策略的第三个优势就是,可以避免因为频繁的交易而造成资本损失。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3年的年报中详细讨论了股票频繁交易带来的巨额交易成本以及股东财富的惊人损失。巴菲特说:“股票市场的讽刺之一是强调交易的活跃性。使用‘交易性’和‘流动性’这种名词的经纪商对那些成交量很大的公司赞不绝口。”但是,投资者必须明白,过于频繁的交易对在赌桌旁负责兑付筹码的人来说是好事,而对客户来说却未必是好事。一个过度活跃的股票市场其实是企业的窃贼。
    例如,请你考虑一家净资产收益率是12%的典型公司。假定,其股票换手率每年高达100%,每次买入和卖出的手续费为1%,以账面价值买卖一次股票,那么,我们所假设的这家公司股东们总体上要支付公司当年资产净值的2%作为股票交易的成本。这种股票交易活动对企业的赢利毫无意义,而且对股东来说意味着公司赢利的1/6通过交易的“摩擦”成本被消耗掉了。
    巴菲特认为,所有这些交易形成了一场代价相当昂贵的游戏。如果一家政府机构要对公司或者投资者的赢利征收16.66%的新增税收,你能想象这会导致公司和投资者疯狂般的痛苦反应吗?通过市场过度活跃的交易行为,投资者付出的交易成本相当于他们自己对自己征收了这种重税。
    因此,市场日成交量1亿股的交易日对股东来说不是福音而是诅咒。这意味着,相对于日成交量5000万股的交易日,股东们为变换座椅要支付两倍的手续费。如果日成交量1亿股的状况持续1年,而且每次买进卖出的平均成本是每股15美分,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座椅变换税总计约75亿美元,大致相当于财富500强中最大的4家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和德士古石油公司1982年的利润总和。
    1982年年底,这些公司总计有750亿美元的净资产,而且它们的净资产和净利润占整个财富500强的12%以上。在我们前面的假设情况中,投资者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们对“突然改变财务立场”的爱好,每年总计要从这些惊人的资产总值中消耗掉这些资产创造的全部利润。而且,每年为座椅变换的投资建议支付的资产管理费用总计为20亿美元,相当于投资者投资前五大银行集团的花旗银行、美洲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汉华银行和J.P.摩根银行的全部利润。这些昂贵的过度行为可以决定谁能吃到蛋糕,但却不能做大蛋糕。
    我们当然知道所谓做大蛋糕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交易活动可以提高资产配置过程中的理性。我们认为这个观点貌似正确,其实则不然。亚当•斯密曾认为,在一个自由市场中的所有并非共同协调的行动,会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经济取得最大的增长。巴菲特的观点是,赌场式的市场以及一触即发的投资管理人员,就像一只看不见的脚,绊倒并减缓了经济增长的步伐。


    正文 6.选对股票才能长期持有(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39 本章字数:1016

    并不是所有买入的股票都要长期持有,只有那些具备持续获利能力的股票才值得长期持有。
    ——沃伦•巴菲特
    大部分投资者采用股价上涨或下跌的幅度作为判断持有或卖出股票的标准。而巴菲特和他们想的不一样。对于那些投资数额较大的股票,其中的大多数巴菲特都持有了很多年。巴菲特的投资决策取决于企业在那一时期的经营绩效,而非那一个特定时期的市场价格。在能够拥有整个公司股票的时候,过度关注短期收益就是极其愚蠢的。同样,在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一小部分的时候,却被短期投资的预期收益所迷惑,也是不明智的。
    巴菲特判断持有还是卖出的唯一标准是公司是否具有持续获利能力,而不是其价格上涨或者下跌。他曾经买入过数十只股票,其中大部分持有期限长达数年,也有一些股票持有时间较短,但只有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吉列等少数几只股票自买入后一直持有长达10多年甚至20多年。
    巴菲特曾说:“投资股票很简单。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以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一家大企业的股票,同时确信这家企业拥有最正直和最能干的管理层。然后,你永远持有这些股票就可以了。”
    既然是否长期持有股票由公司持续获利能力决定,那么衡量公司持续获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是什么呢?巴菲特认为最佳指标是透明赢利。透明赢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报告营业利润,加上被投资公司的留存收益,然后扣除如果这些留存收益分配给我们时本应该缴纳的税款。
    为计算透明赢利,投资者应该确定投资组合中每只股票相应的可分配收益,然后进行加总。每个投资者的目标,应该是要建立一个投资组合,这个组合在从现在开始的10年左右将为他带来最高的预计透明赢利。这样的方式将会迫使投资者思考企业真正的长期远景而不是短期的股价表现,这种长期的思考角度有助于改善其投资绩效。当然无可否认,就长期而言,投资决策的计分板还是股票市值。但股价将取决于公司未来的获利能力。投资就像是打棒球一样,想要得分大家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到球场上,而不是紧盯着计分板。
    如果企业的获利能力短期发生暂时性变化,但并不影响其长期获利能力,投资者应继续长期持有。如果公司长期获利能力发生根本性变化,投资者就应该毫无迟疑地卖出。公司赢利能力的变化趋势是判断持有还是卖出的最关键因素。除了公司赢利能力以外,其他因素如宏观经济、利率、分析师评级,等等,都无关紧要。


    正文 6.选对股票才能长期持有(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40 本章字数:1001

    作为一名投资者,你的目标应当仅仅是以理性的价格买入你很容易就能够理解其业务的一家公司的部分股权,而且你可以确定在从现在开始的5年、10年、20年内,这家公司的收益实际上肯定可以大幅度增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你会发现只有少数几家公司符合这些标准,所以一旦你看到一家符合以上标准的公司,你就应当买进相当数量的股票;你还必须忍受那些使你偏离以上投资原则的诱惑。把那些获利能力会在未来几年中不断增长的公司股票聚集成一个投资组合,那么,这个组合的市场价值也将会不断增加。
    那么,投资者又如何能发现股票的获利能力呢?巴菲特认为,如果持股时间足够长,公司的价值一定会在股价上得到反映。我们的研究也发现,持股时间越长,其与公司价值发现的关联度就越高。
    比如,当股票持有3年,其相关性区间为0.131至0.360(相关性0.360表示股票价格的变动有36%是受公司盈余变动的影响)。当股票持有5年,相关性区间上移至0.574至0.599。当股票持有10年,相关性区间上升至0.593至0.695。这些数字反映了一个相当有意义的正相关关系,其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巴菲特的观点,即一家公司的股票价格在持有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后,一定会反映公司基本面的状况。但巴菲特同时指出,一家公司的获利和股价表现的相互影响过程通常不是很均衡的,也无法充分预期。也就是说,虽然获利与股价在一段时间里会有较强的相关性,但股票价格何时才会反映基本面的时机却难以精确掌握。巴菲特表示:“就算市场价格在一段时间内都能随时反映企业价值,但仍有可能在其中的任何一年产生大幅度的波动。”
    所以,只要经济和股市的未来看好,投资者就应该坚持长期投资的策略。作为一种中长期投资理财方式,投资者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股票长期的增长趋势和业绩表现的稳定性,而对应这种特点的操作方式就是长期持有。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才是广大股票投资者所应该持有的健康投资心态。只有真正具有耐心的人,才能在股票投资中获取最大收益。
    在买入股票前多花些工夫做功课,是非常必要而且值得的。一旦购买了适合自己的股票,正常的市场波动便不值得心惊肉跳,投资者就可以通过长期投资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财富增值。这就是我们坚持股票长期投资的最好根据。如果你选择投资获利能力强的股票,我们的结论是“长线是金”。


    正文 7.巴菲特赚了13年钱的公司(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40 本章字数:1146

    我和查理都希望长期持有我们的股票。事实上,我们希望与我们持有的股票白头偕老。
    ——沃伦•巴菲特
    1986年初,伯克希尔公司动用3.15亿美元收购了位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斯科特•费策公司。这项收购使伯克希尔公司的销售额成倍增长,达到近20亿美元。
    从1984年以来,斯科特•费策公司就在等候拍卖,但是一直都没有敲定。最后,股东们通过了一项职工持股计划。可是,当公司经营困难来临的时候,这项计划也就随之取消了。
    巴菲特的那双敏锐眼睛,通过报纸关注了整个过程。他给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拉尔夫•斯凯打了一个电话,并要求和他举行一次会谈。斯凯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商人,他与克利夫兰医疗中心、俄亥俄大学、凯斯西部储备局以及拥有一个俄亥俄州若干家企业的风险投资公司有着密切的联系。1985年10月22日,巴菲特和查理与斯凯在芝加哥共进晚餐。一周之后,他们签订了一份合同。
    在1999年的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巴菲特写道:“不幸的是,斯科特•费策公司在与一家投资银行签订的一份协议书中,答应在出售成功后支付给它250万美元的费用,尽管这家银行在寻找买主的过程中并未做过什么事情。我猜这家银行行长认为,他应该为这笔钱做点什么,于是,他很慷慨地拿出了一份其银行准备的关于斯科特•费策公司的文件。查理以惯有的机智回答说:‘我支付这250万美元,是为了不去读这份文件。’”
    伯克希尔公司收购斯科特•费策公司的消息是由道琼斯新闻服务中心发布的,但这个消息令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们感到震惊:“斯科特•费策公司要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不过,这篇报道很快就被纠正过来,其实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要收购斯科特•费策公司。
    在1981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年会上,查理和巴菲特都说,他们在收购之前,收到了斯科特•费策公司的一些投资银行准备的那本厚达一英寸的笔记本。但是,他们把它还了回去,因为他们不想让事情复杂化。和往常一样,他们只想使事情保持简单,这样他们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和精力。通过斯科特•费策公司,伯克希尔公司得到了近20家生产和销售类公司,包括斯科特•费策公司旗下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科比真空吸尘器公司、道格拉斯公司、克利夫兰•伍德公司。生产“永久”牌动力装置的坎贝尔•霍斯菲尔德公司,在美国的生产和销售部门聘用了1200多人。它的产品线包括空气压缩机、航空工具、发电机、喷漆设备、压力清洗机以及电焊机。斯科特•费策公司旗下的其他企业还包括阿戴利特公司、凯尔福里公司、道格拉斯/速锋公司、法兰西公司、海尔克斯公司、金斯敦•玛利埃姆乐器公司、诺斯兰公司、斯科特实验室、斯科特凯尔公司和西部公司等。


    正文 7.巴菲特赚了13年钱的公司(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41 本章字数:523

    这些小企业之中的任何一家都谈不上吸引人,但是,它们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另一股蜿蜒流入老人河的支流。斯科特•费策公司收购的一个主要企业——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很显然是巴菲特最喜欢的一个企业。不过,他也很喜欢科比真空吸尘器公司。
    伯克希尔公司越来越多的子公司开始尝试电子商务。斯凯说:“最近,我和沃伦谈论的首要话题是零售业是否也需要进入因特网。”斯科特•费策公司,是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一只硕大的“现金牛”。自从1986年伯克希尔公司斥资3.15亿美元收购斯科特•费策公司以来,它的年收入平均以5%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巴菲特不断地称赞它是一个资本效率的典范。1998年,斯科特•费策公司净资产是1.12亿美元,税后净利润是9650万美元,它的净资产收益率达86%。更加令人惊讶的是,巴菲特13年来一直在利用它赚钱,总额超过了10亿美元。
    在2000年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巴菲特这样写道:“1985年,我们收购了斯科特•费策公司,我们不仅得到了一家优秀的企业,还得到了拉尔夫•斯凯这样一位杰出的首席执行官。那时,拉尔夫已经61岁了。那些十分关注年龄而不是能力的公司,应该从拉尔夫的才智那儿受到启迪。”


    正文 1.投机的人不会长久获利(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42 本章字数:914

    巴菲特说:“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而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巴菲特认为,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情绪比理性更为强烈,贪婪和恐惧会使得股票价格在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起伏。巴菲特反对那些热衷于短线操作的人,他认为,急功近利的短期炒作是一种投资误区,只能赚小钱而不能赚大钱。作为一个股票市场投资者,你一定要做一个理性的人。
    1.投机的人不会长久获利
    不要关心股价涨跌的差价,而要专注于评估公司股票内在的价值,寻找那些价格明显低于价值的股票,低价买入,长期持有,知道价格回归于价值,这种根据价值进行决策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投资。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被投资者尊为偶像,这个世界上如果还有传奇的话,那么巴菲特算是活着的一个。为什么巴菲特会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同,其实就是由于巴菲特在创造其投资神话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着这样一个原则——要投资而不要投机。巴菲特认为那些天天看着股价,进行短线炒作的人,实际上就是一种投机行为,他们决不会在股市上最终获利。
    众所周知,巴菲特不是靠在股市上低买高卖、炒作股票成为巨富的,恰恰相反,他一贯坚决反对投机炒作。有些投资者,幻想通过炒作每年从股市上赚个30%,甚至更多,若干年后,自己也能成为像巴菲特那样的亿万富翁了。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巴菲特控股的上市公司的平均收益率,确实在几十年的漫长时间里,保持了23.6%的增长速度,但这种增长不是靠市场炒作获得的,而是靠扎扎实实的业绩得来的。
    美国的一位基金经理仰慕巴菲特的大名,于是专程拜访。经过详细面谈后,这位基金经理大失所望。他下结论说:“巴菲特是一个业余选手。”这句评价的含义是,巴菲特不是股市中人,他的舞台在股市之外。其实,这个评价是非常准确的,对巴菲特来说,主要是个实业投资家,股市只是他收购中意公司股权的一个场所。这样一个“业余选手”能创造神话,在他扎扎实实的投资外,还有一个别人难以比肩的地方,那就是他控股多家保险公司,从而拥有充足的源源不断的现金。他运用非凡的投资才能,将这些巨额现金转化为巨额现金收益,由此循环往复,造就了“巴菲特神话”。


    正文 1.投机的人不会长久获利(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42 本章字数:1107

    巴菲特致富的核心武器是投资,而不单单是长期持股。巴菲特笃信投资,一贯反对投机,对证券分析师更是不屑一顾。他鼓励长期投资,但其前提是这些企业真正值得长期投资。巴菲特完全不会接受投资风险,只有在确认没有任何风险的前提下才会出手。他认为,如果一项投资有风险的话,你要求再高的报酬率也是没用的,因为那个风险并不会因此而降低。巴菲特只寻找风险几乎接近于零的行业和公司。他在给股东的年度报告中明确说:“我不会拿你们所拥有和所需要的资金,冒险去追求你们所没有和不需要的金钱。”这从他2005年的一项投资中就可以看出。
    2005年5月24日,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宣布,将以94亿美元从苏格兰电力公司手中收购美国西北部最大的电力供应商太平洋公司。此次收购是自1998年买下通用再保险公司以来巴菲特最大的一笔买卖。根据协议,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将支付苏格兰电力公司51亿美元现金,其余43亿美元将转化为净负债和优先股。交易完成后,苏格兰电力公司将向股东派发45亿美元的红利。拥有太平洋公司后,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可将其在美国6个州的160万客户扩展到俄勒冈州和犹他州,并将打造一个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的能源巨头。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股神的再度出击,好事者不无居心地宣称:巴菲特的投机开始了。表面上看,巴菲特在国际油价一路狂飙、能源危机一触即发、供给冲击卷土重来、滞胀魅影若隐若现的微妙时期染指敏感的能源业,的确有点跟风炒作的嫌疑。而最新经济数据显示,能源市场回暖让这种嫌疑似乎得到了更多时效性的支持。在美国劳工部2005年5月18日公布的报告中,美国本年4月份的CPI上升了0.5%,升幅高于经济学家预期的0.4%,通货膨胀抬头的原因是4月份美国能源价格上涨了4.5%,为2003年3月以来的最大月增幅。
    但深入分析,巴菲特进军能源业并不能算是追涨杀跌的投机行为,本质上看,这不过是巴菲特美妙投资的最新案例。投资和投机这两个不易分辨但又迥然不同的经济概念,在巴菲特的哲学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和区分。
    第一,投资看重的是长期内的稳定回报,而投机仅仅是短期内对风险因素的技术性套利。如果巴菲特在原油期货市场上一掷千金、几进几出获取巨额利润的话,那么这种榨油机式的行为绝对可以说是对能源市场的投机。但事实上巴菲特并没有试图利用能源衍生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而牟取暴利,他是通过投资、经营基础产业的形式增加能源市场的供给,以促进能源市场价格稳定的手段,谋求长期的、整体行业的成长性获利。这种目光长远的投资战略绝非鼠目寸光的投机者所能想出的。


    正文 1.投机的人不会长久获利(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43 本章字数:747

    第二,投资追求的是“双赢”发展路径,而投机在利用风险的同时,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不确定性。能源市场近几年来的价格波动,用市场眼光来看就是“供不应求”的直观体现,巴菲特进军能源行业无异于给“看不见的手”提供了助力,供求在趋于平衡的过程中,不仅减轻了能源风险的负面影响,也给巴菲特旗下公司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投机势力擅长的不过是损人利己的方式,在推波助澜、兴风作浪获得暴利之后抽身而出,只留下身后满目狼藉的一池碎萍。至少,巴菲特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市场的崩溃和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这一次也不例外。
    其实,进军能源业不过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一个最新范本罢了。以股神著称的巴菲特曾将其在股票市场的生财之道总结为:“当我投资购买股票的时候,我把自己当作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家、证券分析家或者宏观经济学家。”巴菲特从不名一文到富可敌国,自始至终都是在资本市场上寻找着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而他对利用技术分析、内幕消息的投机行为总是不屑一顾,这种可以称之为过于自我的投资理念却让他长期获利。
    巴菲特在股市的成功,倚仗的是他对“基本面”的透彻分析,而非对“消息市”的巧妙利用。正是因为有巴菲特这样老实本分的投资者,使得美国的资本市场成为世界上最稳定、最成熟、最有活力的金融市场;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美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又反过来对经济产生了良好的反馈作用,成为美国经济长期保持强势的根本保障。
    可见,投资才是巴菲特致富的真谛,而并非是投机。只有投资者明白了这一点,才不会只表面化地记住了“长期持股”,在被套牢后,索性学起了巴菲特,做长期投资者了。没有了投资这个前提,或者说前提错了,盲目的长期持股损失可能更为惨痛。


    正文 2.急功近利不可能赚大钱(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44 本章字数:1094

    急功近利的短期炒作是一种投资误区,只能赚小钱而不能赚大钱。
    ——沃伦•巴菲特
    每年伯克希尔公司举行股东大会都会有很多基金经理参加,其中不少是巴菲特的崇拜者,他们一方面希望在股东大会上能和巴菲特面对面地交流,另一方面则希望从巴菲特对股东的谈话中拾得有用的只言片语,分析出巴菲特的投资动向。但结果往往令他们失望,巴菲特不但没有向他们推荐股票,反而向他们推荐了所谓的“省钱的办法”——购买巴菲特所投资的公司的产品。巴菲特从不给别人推荐股票。因为他明白,即使是一只好的股票,长线持有可能赚钱,但短线炒作则可能赔钱。即使自己再有神力也不可能预测短期内股票的升降。巴菲特奉行的是长期持有的原则,他从不进行急功近利的短期炒作。
    巴菲特说:“急功近利的短期炒作是一种投资误区,只能赚小钱而不能赚大钱。”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过分追求短期炒作主要是由于缺乏基本的投资训练,行为容易趋向简单化操作;获利目标不明确,往往有太高的期望;心理素质差,在风云多变的股市面前,常常不知所措,从而陷入追涨杀跌的旋涡。从理论上来说,投资者要想通过短线投资取得良好的收益,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要准确把握住出、入市的时机;第二,要跟得上市场热点的切换;第三,信息要及时、准确;第四,要有足够的时间投入。通过对这4个条件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急功近利的短期炒作是非常危险的投资行为。
    第一,短期炒作的关键在于快进快出,在较频繁的买卖中迅速赚取差价。这一操作特征要求投资者对入市时机的掌握水平非常高。要知道,影响股价的因素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如果稍有疏忽,就会掉进股市的陷阱,前功尽弃,甚至是血本无归。股价市场的变化莫测,每一个贴近市场的人都会有切身的体会。宏观的、微观的、国内的、国外的,任何一个不期而至的消息,都有可能彻底改变股市的走势。面对如此变化多端的市场,试图去驾驭它的人,不仅要有超人的胆识,无畏的勇气,更要有精明过人的头脑,有能刺穿万物的火眼金睛。试想,有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第二,对于要跟上市场热点的切换这一条件,要想达到,也有很大的难度。如果抓不住市场热点,说不定一套就是一两年。如何才能抓住市场的下一个热点呢?如果你数一数过去的市场热点,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序列。因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是难上加难。凯恩斯说:“了解大众普遍接受的标准,是在股市选美大赛中胜出的必要条件。”但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股市上投资者的群体心理似乎很难把握。试图去找下一个市场热点,将把人们推向比解决第一个问题更为艰难的境地。


    正文 2.急功近利不可能赚大钱(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44 本章字数:909

    第三,要有准确及时的炒作信息。在庄家建仓的初期介入,在发生重大重组之前持股,无疑是每个短期炒作者的梦想。而市场也确实在不断创造这样的故事:当巨额的利润在人们不经意之间来到;当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创造如此丰厚的利润;当简简单单的付出,就获得惊人的回报时,人们很自然地修正了自己的行为方式——追逐内幕消息、剖析庄股动向的游戏就这样开始了。在公司公布下一期业绩之前,内幕消息的打探取代了对盈亏的预测。在每种股票的异动中,人们注意的不再是企业的经营变化,而是主力的动向。当股票有庄家介入时,每个人几乎变成了圈中人,低买高卖的市场操作,也演变成了与庞大庄家的明争暗斗。在这场争斗中,每个人都想获胜。但现实非常残酷,很显然,不是每个人都能玩得起这场游戏。当市场的不规范造就了一批欲操纵市场的弄潮儿时,这注定是一场少数人玩的游戏。有素质的圈内人决不会将有价值的消息传出去,因为他无法知道下一轮的扩散会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当消息满天飞时,那些急功近利的短期炒作者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他们不知道到底该相信哪个消息,这样,他们自然就成了这场游戏的牺牲品。巴菲特说:“一个谣言加一百万足以使投资者破产。”有时谣言是华丽的,足以使人相信它的权威性;有时谣言是善意的,因为它来自投资者的朋友,但这不过是使误会显得美丽一些罢了,最后倒霉的还是投资者自己。
    第四,时间问题。就算某人胆识过人,身手不凡,但他在时间上能有真正的保障吗?投资是一个复杂的分析和抉择过程,人们在做每一项投资决策前,需要从技术、市场、企业、政策等制约股价走势的方方面面进行考虑,这需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要想在短时间内做出周全的考虑几乎不可能。对有些人来说,或许工作压力不大,炒股的时间非常充裕,但这决不是大多数人的境况。既要频繁进出,又不想耽误工作或学习,必然会掉进自己设置的怪圈。除非炒一把就走,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似乎少之又少。
    对于许多短期炒作的投资者来说,很少有人能够同时做到上述4点,既然满足不了确保短期炒作成功必备的基本条件,还要致力于短炒,这样的投资者就已经把自己置身于远离成功的危险境地了。


    正文 3.独立判断,别被他人左右(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45 本章字数:1221

    你看过技术分析师鼓励他的孩子以他的技术分析法选股投资的吗?但他们可能会鼓励孩子学他当技术分析师,尤其是当你明白这个行业可以不停地吸引到还未烧到手的人一试,而且每个课程你都可以每人收取几百、甚至上千元的学费。每个技术分析师都深懂期货经纪人也懂得的致富秘诀:只要自己不玩肯定发达。
    ——沃伦•巴菲特
    2000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年报中,巴菲特说:“困难的是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而不是新思想的运用。”
    在人们的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变了财务管理界的10年。电脑程式交易、举债收购、垃圾债券、衍生性金融商品和指数期货,如人们所预料地震惊了许多投资者。在基金经理人之间的那些界限已经变得模糊,基础证券研究在弹指之间已经被电脑所取代,黑箱作业取代了经营访问和调查,自动化代替了直觉。今天,一般投资者已经变得不再容易被蛊惑,并且与金融市场疏远了。随着大多数的基金经理人无法再为他们委托人的投资组合增加资产价值,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消极的指数投资为何如此受到欢迎。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数十年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投资方法,如小资本化、大资本化、成长法、价值法、动态法、主题法、产业循环法等,都曾证明它们在投资上是有益的。但有的时候,这些方法也不管用,无法使它们的追随者突破瓶颈。
    巴菲特则是个例外,他还没有经历过投资策略无效的时期。他的投资绩效被广泛证明是持续的领先者。当投资者和投机客都分心于寻找更好的投资策略时,巴菲特已经悄悄地聚集了一笔数十亿美元的财富。自始至终,他都将投资当作一种企业经营活动,而以一般常识作为他的投资哲学。巴菲特对投资的独特认知,使他对证券分析师、技术分析师、基金经理人、财务顾问等持不屑一顾的态度。以下是巴菲特态度的具体体现:
    第一,巴菲特不相信证券公司的报告
    证券分析师的工作,就是将所有股票列入三个等级之一:应该买入的好股、应该继续持有的中等股和应该卖出的坏股。大半的股票分析师都附属于证券公司,而证券公司的生存能力,还取决于股票的交易量。因此,为了增加营业额,股票价格的极度波动对证券公司是一大好事。基金经理也是股票分析师报告的一大使用者。美国的基金经理也喜欢频繁交易,一来是可以吃散户投机者的钱,二来可以从证券商会获得丰厚的佣金。这使得证券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股票建议,非常的漂浮不定。巴菲特把这些分析师和证券商、共同基金经理贬称为思想和行动上过度情绪化的老鼠。试想,证券分析师是从一万多家上市公司中分析出几百家介绍给投资者,而巴菲特只要投资区区几家公司,他们就没有本事了。巴菲特对分析师并不客气,他曾说过:“只有在华尔街,你才会看到有人开劳斯莱斯上班,却听取搭地铁上班者的意见。”常常有人将一些证券公司分析师的报告给巴菲特看,问他的意见,他一般会很礼貌地收下来,但会不会花一分钟去翻阅,却不一定。


    正文 3.独立判断,别被他人左右(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46 本章字数:1210

    第二,巴菲特从不相信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是每个投资者都很关心的事项,就像六合彩、赌马那样,因为时对时错,因而能够满足那些寻找刺激感投机者的心理。但这是否是聪明的投资者应该使用的选股方式呢?巴菲特曾经在刚刚开始投资时被它吸引了短短的一段时间,幸好很快就知错能改,从而避免了赔钱。世界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也是不相信技术分析的。被雅称为现代金融学之父的法玛教授甚至称技术分析为“占星术”。巴菲特提醒投资者,技术分析不能为你长期赚钱。他说:“你看过技术分析师鼓励他的孩子以他的技术分析法选股投资的吗?但他们可能会鼓励孩子学他当技术分析师,尤其是当你明白这个行业可以不停地吸引到还未烧到手的人一试,而且每个课程你都可以每人收取几百、甚至上千元的学费。每个技术分析师都深懂期货经纪人也懂得的致富秘诀:只要自己不玩肯定发达。”
    第三,巴菲特一贯反对分散投资和短期持有
    巴菲特担心,无知的投资者会在购买期货时,存有大捞一笔的贪婪想法。他表示,由于购买期货所需的保证金通常不高,常会引来一些如同赌徒一般的投资者,希望能在短期内获取暴利。这种抢短线的心理,正是低价股票、赌场赌博以及彩票促销者一直能够生存的原因。巴菲特表示,要想有一个健全的投资市场,“我们需要的是寻求长期获利,并以此为投资策略的长期投资者。”巴菲特反对“分散”风险的做法。他认为,当投资者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时,那才是风险。对于一个懂得他在做什么的投资者而言,没理由叫他放下最好的公司不加码,而去买入排名第21名的公司股份。的确,即便你把鸡蛋放进多个篮子里,但是一旦所有篮子都同时摔倒,那也是徒劳的。亚洲金融风暴即是一例。最佳的投资法是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然后细心地看管着这个篮子。最好是把它抓得紧紧的。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误以为传统的基金经理每年所收取的1%管理费对自己的收益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巴菲特认为,这管理费从长远上来说,会为投资者的投资成果带来巨大的影响。以一般的基金经理投资报酬率来说,这区区的1%,在投资者的报酬率中却高达10%的比率了。对于投资者而言,每年从基金所赚到的获利中扣除掉高达10%的管理费,可就是一件大事了。长远下来对投资成果的损害会更大。有一些投资理论认为,散户在投资市场中被迫与大型法人投资机构竞争,对其非常不利。巴菲特认为这个结论并不正确。因为大型法人机构的投资者常有一些反复无常和不合逻辑的行为,散户只要能够坚守企业的基本面因素,就可以十分容易获利。根据巴菲特的说法,散户唯一的弱势是,他们可能被迫在不适当的时机出售手中的股票。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必须在财务上和心理上都有充分的准备,以应付市场的无常变化。投资者应该了解,股价波动是常有的事。巴菲特说:“除非你能够眼睁睁地看着手中的股票跌到只剩买进价格的一半,而还能面不改色,不然你就不应该进入股票市场。”


    正文 3.独立判断,别被他人左右(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46 本章字数:442

    第四,巴菲特坚持相信自己的直觉
    巴菲特认为,一个人的直觉往往非常准确,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这一点同样非常重要,至少从他自己身上就能对此加以证实。有人曾经就直觉问题向他请教,他坦言道,他的投资决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凭直觉拍板的;只要直觉告诉他在这方面有投资价值,他就会大胆地去进行投资。听起来这好像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在一般人眼里,凭直觉投资往往意味着草率、盲目,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也会这样“草率”、“盲目”吗?其实不然。因为直觉并不是幻觉,不是空穴来风,尤其是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的直觉,就更是如此。就巴菲特而言,他对这只股票越了解、越掌握情况,由此而得到的直觉就越符合客观实际和未来趋势,这点非常符合价值投资的法则。也就是说,当巴菲特凭直觉感到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令人满意,认为这家企业的股票值得投资时,他才不去关心目前的股市行情和所谓点位高低呢。因为这家企业的内在价值通过直觉告诉他,这只股票值得投资,这时候还有什么必要关心股指高低呢?


    正文 4.不要贪婪,该退则退(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47 本章字数:1117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而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当投资者懂得什么叫见好就收时,就到了卖出股票的好时机。他认为,股票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其内在价值。当股价远远超出内在价值时,投资者要克服贪婪情绪,懂得适可而止。
    1966年对于巴菲特有限公司来说,又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无论是相对于道•琼斯工业指数还是公司本身的发展业绩,都创下了空前的业绩回报记录。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15.6%,而该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却高达20.4%。
    1968年,巴菲特说:“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公司在1967年的经营业绩又是非常红火的一年。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了19%,而公司的经营业绩则上升了35.9%,超出了原先设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的奋斗目标。”当年巴菲特有限公司的总收入为1938万美元,即使发生严重通货膨胀,也有足够财力大量买入百事可乐股票。由于当年该公司卖出了一些长期持有的可流通股票,从而使得当年的税前利润达到2738万美元。在这一年,巴菲特有限公司通过所属的两个控股公司,又收购了另外两家公司,一家是戴弗斯菲尔德零售公司收购的联合棉花商店,另一家是伯克希尔公司收购的国民保险公司及其附属国民火灾与海运保险公司。
    按理说,形势已经一片大好,巴菲特高兴还来不及。可是作为一名理性投资者,巴菲特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却感到一片忧虑,非常担忧股票市场会因为投机因素过浓而崩盘。巴菲特在1968年7月11日的一封信中指出,当时的股票市场无论是发起人,还是高级雇员、职业顾问、投资银行家、股票投机者,所有人都能从中狠狠地赚到一大笔钱,可是他很担忧这些行为随时随地会引发长期后果。
    从1957年到1968年,道•琼斯工业指数的综合平均年增长率为9.1%,巴菲特有限公司的年平均收益率则高达31.6%,人人都处于一种狂热的亢奋中。一位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共同基金投资经理,在1968年初开办一种新型咨询服务项目时说:“对于证券的研究必须按分钟来进行。”这让巴菲特听了特别不舒服,更让他感到股市中到处弥漫着投机气氛。对此他幽默地说:“哇!这种废话让我在外出喝百事可乐时感到内疚。”
    1967年末,巴菲特估计伯克希尔公司的内在价值为每股25美元,而这时候它的股价是20美元;1968年末,巴菲特估计伯克希尔公司的价值为每股31美元,而这时它的股价是37美元。这让他感到,无论市场环境还是个人因素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已经到了修改未来经营目标的时候了。因为事实上,伯克希尔公司的经营手法还是像过去那样一直没变。


    正文 4.不要贪婪,该退则退(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48 本章字数:632

    接下来的动作令人震惊:1970年,巴菲特决定解散巴菲特有限公司,因为他认为,人们对股票市场的估价已经太高,他已经不知道如何投资了。巴菲特对巴菲特有限公司的资产进行了彻底清算,按照每位股东应该得到的收益以及按比例规定应该得到的利息,全部分给每一个人。每位股东可以有两种选择:既可以按照比例获取应该得到的收益,卖掉手中的股票,换取现金,也可以继续持有戴弗斯菲尔德零售公司的股票,或者持有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如果有弄不清、需要咨询的地方,巴菲特负责提供建议。当然,巴菲特有限公司的解散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一方面,当时要求加入巴菲特有限公司的人越来越多,已经实在无法应付;另一方面,巴菲特有限公司已经不需要再用别人的钱进行投资了。
    按照法律规定,巴菲特有限公司作为合伙企业,原来最多只能拥有99个合伙人,而现在解散后重新注册为一家投资公司,就可以不受这项限制了。这时候新成立的投资公司就是现在的伯克希尔公司,它是在一家纺织公司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投资公司。
    1973年至1974年,巴菲特有限公司刚刚解散完毕,股票市场就如他原来担心的那样崩盘了。由此可见,巴菲特对投资环境的警觉以及如何完美收场,拿捏得恰到好处。这时候,巴菲特个人拥有的股票市值约25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被他悄悄投入到了伯克希尔公司。如果不是他这样完美收场,而是在接下来的股市崩盘中遭受毁灭性损失,巴菲特就不再具备今天成为世界首富的坚实基础了。


    正文 5.投资者要有自知之明(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49 本章字数:1034

    成功的投资生涯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寻常的经济眼光或是内幕消息,所需要的只是在做出投资决策时的正确思考框架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绪失控保持理性思考的定力。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不选。这能充分反映出巴菲特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而不是一个贪婪的投机家。
    在选股时,很多人却喜欢说:“别人能选,我也能选。”而事实上有很多股票,别人能选,你却不能选。在投资中也是这样,别人赚钱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别人选的股票也不一定适合你买。理由很简单,因为虽然股票一样,但你和别人不一样。要投资成功,我们必须首先正确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天使之所以会飞,是因为她们把自己看得很轻。巴菲特之所以会赚钱,是因为他把自己看得很笨,他不会走出自己的能力圈,他更不会做自己其实根本做不到的事。
    1973年,巴菲特说:“成功的投资生涯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寻常的经济眼光或是内幕消息,所需要的只是在做出投资决策时的正确思考框架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绪失控保持理性思考的定力。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清晰而明确地告诉我们正确的投资决策思考框架,但投资成功的另一个要素情绪定力则需要你自己来培养。你的投资业绩将取决于你倾注于投资中的努力与智识以及在你的投资生涯中股票市场所表现的愚蠢程度。市场的表现越是愚蠢,善于捕捉机会的投资者胜率就越大。如果遵循格雷厄姆的话去做,你就能够从别人的愚蠢行为中受益,否则你自己也会干出蠢事而让别人受益。”
    巴菲特以上所说投资成功必需的三个条件是:第一,投资者要有精力,投资者必须在投资研究分析上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第二,投资者必须要有能力,投资者必须具有学习并应用正确思考分析决策模式的能力。第三,投资者必须要有定力,投资者必须具有避免情绪破坏保持理性思考的定力。其实,大多数人根本不具有选股所必需的精力、能力和定力,却还要自己去选股,等于是去做自己没有足够能力做好的事,结果达不到市场平均水平,跑输大盘,败给市场也是情理之中的了。这些人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经不住“市场先生”的诱惑,过于贪婪。
    这样的投资者亏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分析研究,只是到处问别人,听消息,非常轻率地买卖股票,最后往往亏钱。巴菲特告诉我们,你的投资业绩将取决于你倾注于投资中的努力与智识,而这些投入都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正文 5.投资者要有自知之明(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49 本章字数:1167

    很多业余投资者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却幻想随便买几只股票就能赚大钱,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实上他们自己做股票赚不了多少钱,甚至是亏钱的。因此,如果你属于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的人,那么就不要自己做股票,干脆买些基金,省心省事还赚得多。
    巴菲特告诉我们,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真正推动一家公司股票不断上涨的动力,是这家公司良好的业务创造的良好业绩。所以说,你要选股,首先要懂得如何分析一家公司的业务和财务。投资者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真正了解一家公司的业务和财务,而且要真懂,半懂不懂可不行。投资者不懂公司业务和财务,就没有能力去分析判断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也就不知道以什么价钱买入股票合算。因此,不会分析业务、不会分析财务,没有一定分析能力的人,最好不要自己做股票。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分析能力,并不是说一定要是行业专家和财务专家,只要基本能够分析就行了,但一点不会分析的人的确不应该自己做股票投资,买些基金,让那些拥有较高业务和财务分析能力的专业人士来帮自己管理股票投资,起码会比自己做股票赚得更多一些,亏得更少一些。
    有些投资者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是高学历,受过高等教育,自己又爱学习,具有一定的业务和财务分析能力,但是他做了这么多年投资,就是不赚钱,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股价涨跌太敏感,没有情绪定力,拿不住。一看到股票涨了,他就想,哎呀,赚钱了,赶紧卖掉吧,落袋为安,结果明明拿的是会涨10倍的股票,却只赚了10%。一看股票跌了,他就慌了,哎呀,赔钱了,赶紧抛掉吧,割肉止损。就这样,股价涨涨跌跌,他是买进卖出,结果折腾来折腾去,并没有赚到多少钱,远远落后于大盘。当大盘剧烈波动、大幅震荡时,很多人就开始慌了,本来很看好的股票,也拿不住了,一看大盘大跌,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劲地跟着往外抛。巴菲特曾经警告投资者,那些无法忍受看着自己的股票大跌、市值损失50%仍然继续坚决持股不动的投资者,就不要投资股票。
    巴菲特告诉我们:要想投资非常成功,你必须具备良好的性格。有些人性格过于敏感,从他们的脸上就能看出他们持有的股票今天是涨还是跌。这些人股票一涨,就高兴得要喝酒,要唱歌,要购物。这些人股票一跌,就生气得要骂证券公司,骂老婆,骂小孩子,甚至骂政府。他们一看哪只股票涨得猛,就想追进去赚一把。结果往往是买入不久就开始下跌了,正好买在最高点。他们一看手里哪只股票跌得凶,就害怕得赶紧抛出去,结果不久就反弹了,正好抛在最低点。可见,即使你有时间、有精力,又有专业分析能力,但是如果你没有情绪定力的话,照样赚不到多少钱,甚至会亏钱。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在投资上也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不选,有能力就自己选股,没有能力就干脆不做股票。


    正文 6.别买自己不熟悉的股票(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50 本章字数:938

    当我在晚上入睡之前,想到明天早晨会有25亿男人不得不剃须的时候,我的心头会涌起一丝喜悦……吉列刀片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消费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刀片,所以他们对吉列公司产品的消费支出也会不断增加。吉列这家公司的业务正是我们所喜爱的那种类型,查理和我都非常熟悉这个行业的情况,因此我们相信可以对这家公司的未来进行合理的预测。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的另一个投资原则:不熟不选。就是说,如果是自己不熟悉的股票,他绝对不会投资。道理很简单,只在自己熟悉的股票中投资才能降低风险。
    巴菲特常常把选股比喻成选择爱人。巴菲特的妻子叫苏珊,他们两家住得非常近,步行只要10多分钟。巴菲特的父亲跟苏珊的父亲是老朋友。苏珊上大学时曾经跟巴菲特的姐姐住在一个宿舍。巴菲特和苏珊非常熟悉。巴菲特对苏珊越熟悉、越了解,越觉得苏珊就是他的梦中情人,就是最适合他的人生伴侣。后来苏珊嫁给了巴菲特,俩人一生都很幸福。由此,巴菲特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尤其是投资。巴菲特在对自己选的股票反思之后发现,他选择的那些赚了大钱的超级明星股,都是自己从小就非常熟悉的,已经接触、了解很多年的公司股票。巴菲特感叹:“我们在投资选股时必须特别重视内心的怀旧情结。”
    巴菲特选股如选妻子,也是只选自己熟悉的公司,这是巴菲特选股的成功之道。熟不选,这正是巴菲特选股的第二条戒律。很多投资者买股票,常常不买自己非常熟悉的公司股票,尤其是自己生活和工作中非常熟悉的公司股票,反而去买自己根本不知道、不了解的陌生公司的股票。巴菲特认为,选股和选妻一样,不要先结婚后恋爱,而要先恋爱后结婚,不要一见钟情,而要日久生情。原因很简单:越熟悉的公司,股票赚钱的可能性越大,亏钱的可能性越小。那么,什么样的公司才算得上熟悉的公司呢?我们应该把哪些我们熟悉的公司优先拉入我们的选股能力圈范围呢?
    巴菲特说:“你可以选择一些尽管你对其财务状况并非十分了解,但你对其产品非常熟悉的公司。”我们对其产品或服务非常熟悉的公司一般出现在三个圈内,巴菲特所选择的公司股票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这三个圈:生活圈、工作圈、朋友圈。


    正文 6.别买自己不熟悉的股票(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51 本章字数:1116

    第一,生活圈。选择自己熟悉的公司股票的第一个圈子是生活圈。巴菲特很多大牛股就是从自己的生活圈中找到的。巴菲特赚钱最多的股票是可口可乐,而巴菲特在生活中接触时间最长、消费数量最大的就是可口可乐,巴菲特对可口可乐熟悉到了不能再熟悉的程度。1936年,巴菲特只有6岁的时候,他就去他爷爷开的杂货店里批发一捆6瓶的可口可乐,他的进货价是25美分,然后到自己家附近去零卖,一瓶卖5美分,这样一捆6瓶能卖30美分,净赚5美分,毛利率17%,相当高,而且卖得相当快。这样巴菲特从小就了解到了可口可乐的产品有多么畅销,产品有多么赚钱。在生活中,巴菲特天天离不开可口可乐,非常狂热地喜欢喝可口可乐。喜欢到什么程度呢?他一天要喝5罐。早餐喝,中餐喝,晚餐喝。巴菲特出去参加宴会,人家热情地说,巴菲特先生,这是我们最好的葡萄酒,50年陈酿,请您品尝一下。巴菲特一摆手:“谢谢,我不喝,我只喝可口可乐。”巴菲特每年召开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时,来参加的人有两万多人,巴菲特规定,股东大会官方指定饮料是可口可乐。巴菲特的妻子苏珊说:“每个认识他的人都知道,巴菲特是多么狂热地喜欢喝可口可乐,巴菲特的血管里,流的不是红色的血液,而是红色的可乐。”巴菲特每次都是自己开车去购买可口可乐——以满意的折扣价每次购买50箱,每箱12罐。在他的车库和大门入口处,堆放了许多箱可口可乐,他办公室的冰箱里塞满了可口可乐。巴菲特正是这样喝可口可乐,看可口可乐,一直看了52年,终于找到一个好机会,这个从小卖可口可乐、喝可口可乐的小家伙成了可口可乐第一大股东。巴菲特1988年至1989年,一共买进了12亿美元的可口可乐股票,后来这批股票升值到96亿美元,上涨了8倍,是巴菲特赚钱最多的一只股票。
    巴菲特1989年投资买入吉列公司的股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非常熟悉、了解吉列。巴菲特为什么会这么熟悉吉列?他是个男人,他得天天刮胡子,他天天用吉列剃须刀刮胡子,能不熟悉吗?巴菲特越熟悉就越喜欢吉列:“每当我在晚上入睡之前,想到明天早晨会有25亿男人不得不剃须的时候,我的心头会涌起一丝喜悦……吉列刀片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消费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刀片,所以他们对吉列公司产品的消费支出也会不断增加。吉列这家公司的业务正是我们所喜爱的那种类型,查理跟我都非常熟悉这个行业的情况,因此我们相信可以对这家公司的未来进行合理的预测。”1989年巴菲特投资6亿美元买入吉列可转换优先股,后来全部转换为普通股。2005年1月28日,吉列股价因吉列公司被宝洁并购而于每股5.75美元猛涨至51.60美元,这使巴菲特的吉列持股总市值冲破了51亿美元。


    正文 6.别买自己不熟悉的股票(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51 本章字数:1303

    第二,工作圈。选择自己熟悉的公司的股票的第二个圈子是工作圈。巴菲特有很多超级明星股就是他在工作中发现的。大家知道巴菲特的第一份工作是送报纸。巴菲特本人13岁时就是《华盛顿邮报》公司一名非常勤快的报童。他一度每天要走5条线路递送500份报纸,主要是递送给公寓大楼内的住户。通常巴菲特下午5点20分出发,坐上开往马萨诸塞大街的公共汽车。聪明的他把春谷区的两条投递《华盛顿邮报》的线路和两条投递《时代先驱者报》的路线结合起来。后来《华盛顿邮报》公司收购了《时代先驱者报》公司。这个聪明的报童后来又把西切斯特公寓大楼的报纸投递工作揽了下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送报机会从顾客那里赚取更多的收入,他想出了一个十分有效的杂志订阅的方案。他从被丢弃的杂志中撕下带有征订优惠有效期的广告页,把它们分门归类,然后在适当的时间请顾客从中选择要续订的刊物。在近4年的时间内,他同时建立了5条送报路线,总共赚了超过5000美元。巴菲特最初自己当散户做股票,有一半资金来自于送报攒的钱。过了30年,在1973年,原来的小报童已经成为一个投资家,43岁的巴菲特大笔投资《华盛顿邮报》,赚到了股票投资中的第一桶金。他投资1000万美元,持有这只股票37年,挣了15亿美元,上涨了150多倍。巴菲特自己没想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给自己带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给自己带来了股票投资中的第一桶金。
    第三,朋友圈。巴菲特好几次都是从朋友圈里找到了大牛股。美国运通、维萨、万事达是美国三大信用卡发行人。1991年,巴菲特购买了3亿美元的美国运通公司可转换优先股。巴菲特买入美国运通公司的股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运通公司CEO哈维•格鲁伯非常能干,他有能力领导这家公司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但是,这家公司的发展潜力究竟有多大让巴菲特感到怀疑。美国运通公司的竞争对手是维萨领导的众多信用卡发行人,竞争非常激烈残酷。权衡来权衡去,巴菲特总觉得美国运通公司难以胜出,他倾向于卖出。在已经做出卖出决策但还没有到真正卖出的那个月,巴菲特碰巧与赫兹公司的CEO弗兰克•奥尔森一起打高尔夫。弗兰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经理人,精通信用卡业务。因此,从第一杆开球区开始,巴菲特就不停地问他,对信用卡行业怎么看,对这三家发卡公司怎么看。当他们走到第二块草坪的时候,一路上听了弗兰克的话,巴菲特就已经明白,美国运通公司卡相对于竞争对手有一种惊人的垄断经营权。因此,巴菲特决定继续持股。等到后面的第9洞时,巴菲特对美国运通公司的长期发展前景变得非常看好,以至于巴菲特从最初的准备全部卖出转变成了准备大量买入。巴菲特马上将这部分可转换优先股转换成了1400万普通股,在短短几个月内巴菲特又投资4.24亿美元继续买入。1995年巴菲特再次增持,投资6.69亿买入2.17亿股普通股。1998年巴菲特又小幅增持108万股,总持股达到5053.69万股。至2004年年底,巴菲特所持股份占美国运通公司总股票的11.3%,买入成本为14.70亿美元,总市值为85.46亿美元。巴菲特投资11年总赢利70.76亿美元,投资收益率高达4.81倍以上。


    正文 6.别买自己不熟悉的股票(4)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52 本章字数:377

    巴菲特从美国运通股票上赚了70亿美元,他自然非常感激他的朋友弗兰克。但是,他们俩共同的朋友乔治一听,有意见了。他说:“巴菲特,你真正需要感谢的人是我,因为是我安排了这场高尔夫球比赛,而且是我把你分到了弗兰克所在的四人小组中。”巴菲特绝对不是一个只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天天看年报、看资料的书呆子,相反,他的朋友圈子很广,这些朋友的建议给他选股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生活圈、工作圈、朋友圈这三种圈各有不同,也各有交叉,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巴菲特最熟悉的股票能力圈。同样,投资者如果把自己选股的公司范围限制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圈、工作圈、朋友圈内,照样可以像巴菲特一样赚大钱。所以,投资者一定要谨记:即便是表面上升值且疯狂的股票,如果你一点也不熟悉它,最好控制住你的贪婪,不要做自己不熟悉的股票,因为表面现象可能就是一个陷阱。


    正文 7.决不选自己不懂的股票(1)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53 本章字数:1074

    当我读完一家公司的这些材料之后,会问我自己:我还有什么地方不知道却必须知道的东西?很多年前,我经常四处奔走,对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雇员等相关方面进行访谈……我一直不停地打听、询问有关情况。
    ——沃伦•巴菲特
    对于投资巴菲特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自己不懂的股票坚决不选。巴菲特正是坚持不懂不选的原则,才避开了1999年网络股泡沫引起的股市暴跌。
    很多投资者都会说:“我能。”而巴菲特却经常说:“我不能。”在1998年股市正处于对高科技尤其是网络公司股票的狂热中,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有些股东问巴菲特,是否考虑过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投资于科技公司。巴菲特回答说:“这也许很不幸,但答案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我也希望能通过投资于他们的公司,将这种崇拜转化为行动。但当涉及微软和英特尔的股票时,我不知道10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这个国家分析这类企业的优秀专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10000位专家都轮不上我。许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能。”
    巴菲特的这种观点得到查理•芒格的响应。查理•芒格说:“我们没有涉及高科技企业,是因为我们缺乏涉及这个领域的能力。我们买进低价传统行业股票的优势在于我们很了解它们,而其他股票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宁愿与那些我们了解的公司打交道。我们为什么要在那些我们没有优势而只有劣势的领域进行竞争游戏,而不在我们有明显优势的领域施展本领呢?”
    巴菲特并不因为自己不懂很多行业而沮丧,他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只投资那些自己真正懂的公司:“我们应该再次说明,缺乏对科技的洞察力丝毫不会使我们感到沮丧。对于许许多多行业,我和查理并没有特别的资本分配技巧。举个例子,每当评估专利、制造工艺、地区前景时,我们就一筹莫展。如果说我们具备某种优势的话,那么优势应该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我们是在能力圈之内并运作良好,而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于能力圈的边界。在快速变化的产业中预测一个企业的长期经济前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圈边界。如果其他人声称拥有高科技产业中的公司经济前景预测技巧,我们既不会嫉妒也不会模仿他们。相反,我们只是固守于我们所能理解的行业。如果我们偏离这些行业,我们一定是不小心走神了,而决不会是因为我们急躁不安而用幻想代替了理智。幸运的是,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伯克希尔公司总会有机会在我们已经画出的能力圈内做得很好。”


    正文 7.决不选自己不懂的股票(2)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54 本章字数:1438

    巴菲特的原则是不懂不选。对一个公司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正的懂呢?巴菲特要收购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过来与巴菲特进行交谈,巴菲特问了一些问题,让这个总经理大吃一惊:“巴菲特比我对自己的公司还要了解!”有一次巴菲特在参加会议时,遇到一个保险行业的专家,这个专家在业内相当有名气,是个权威。这位专家对巴菲特发表了一通他对保险行业的看法。巴菲特听了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位专家一听,说:“我再也不在巴菲特先生面前高谈阔论了,他比我对保险行业的了解深刻得多。”他后来才明白,巴菲特管理着好几家保险公司,有着比他更多的实务经验。巴菲特在分析公司追求的目标时,会比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了解上市公司:“我会让自己沉浸于想象之中,如果我刚刚继承了这家公司,而且它将是我们家庭永远持有的唯一财产。那么,我将如何管理这家公司?我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我需要担心什么?谁是我的竞争对手?谁是我的客户?我将走出办公室与客户谈话。我从这些谈话中会发现,我这家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什么样的优势与劣势?如果你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你可能会比管理层更深刻了解这家公司。”
    那么巴菲特是如何深入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呢?由于报道水门事件而声名大振的鲍伯•伍德沃德有一次问巴菲特:应该如何分析股票。巴菲特是这样回答他的,投资分析就像如何写出一篇新闻报道一样。他为此要询问很多问题,挖掘出很多事实,他会深入了解这家传媒企业,投资分析就是这样。
    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一家上市公司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多读上市公司的年报,二是多与外界人士聊天,三是多进行实地调研。
    第一,多读上市公司的年报。
    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一家上市公司的方法是:多读上市公司的年报。有个记者采访巴菲特时问:“您工作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什么?”巴菲特说:“我的工作是阅读。”巴菲特读的东西主要是什么呢?上市公司年报。巴菲特阅读最多的是企业的财务报告:“我阅读我所关注的公司年报,同时我也阅读它的竞争对手的年报,这些是我最主要的阅读材料。投资者应该找到这家公司的大量年报以及最近5到10年间所有关于这家公司的文章,深入钻研,让自己沉浸于其中。”巴菲特就是这样读年报的。他在1988年决定投资可口可乐之前,阅读了可口可乐公司1896年以来的所有年报,也就是说他阅读了可口可乐过去92年的所有年报。巴菲特一直保持着阅读公司年报的爱好。在他的办公室里没有股票行情机,但档案室里有188个抽屉里装满了上市公司年报。巴菲特的阅读量非常惊人。他大脑里储存着美国27万家上市公司几十年来数量令人难以置信的上市公司年报信息,而且他不断输入这些公司最新公布的年报信息。2007年10月,巴菲特第二次来到中国,在接受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独家专访时,记者问:“道听途说您一年看1万多份年报,真的么?”巴菲特说:“读年报像其他人读报纸一样,每年我都读成千上万份,我不知道我读了多少,不过像中石油,我读了2002年4月的年报,而且又读了2003年的年报,然后我决定投资5亿美元给中石油,我仅仅根据我读的年报,而没有见过管理层,也没有见过分析家的报告,但是它的年报非常通俗易懂,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年报都是上市公司提供的,那么这些年报上的公开信息都是真实、完整、齐全的吗?巴菲特重视阅读年报,但从不轻易相信年报,他说:“我看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态度,与我看待冰山一样。”


    正文 7.决不选自己不懂的股票(3)
    更新时间:2009-12-12 13:21:55 本章字数:1085

    第二,多与外界人士聊天。
    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上市公司的第二种方法是:多与外界人士聊天。巴菲特并不是一个只坐在办公室里阅读资料的书呆子,相反,他与各行各业的人士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他也经常参加各种会议,经常与外界进行交流。“当我读完公司的这些材料之后,会问问自己:我还有什么地方不知道却必须知道的东西?很多年前,我经常四处奔走,对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雇员等相关方面进行访谈……我一直不停地打听、询问有关情况。”巴菲特会直接找人面对面进行交谈,但更多的时间是打电话。打电话又方便又省时省钱。打电话是巴菲特除了阅读之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首先,我会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然后我就坐下来阅读资料。接下来我会打电话聊上几个小时。下班后我回到家里继续阅读。晚上我还会打些电话。”
    第三,多进行实地调研。
    巴菲特认为,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真实的不一定是看到的。想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只是多读、多听是不够的,还需要到实地去调研。2007年10月,巴菲特在中国接受专访时,记者问:“巴菲特先生,您认为投资以前实地调研是必需的吗?”巴菲特说:“你必须知道你买的是什么。”
    有一次,巴菲特要购买斯图德贝克公司的股票。在购买之前,他就去这家公司进行拜访。这家公司生产一种汽油添加剂STP。巴菲特想问问他们生产的汽油添加剂产量是多少,销售收入是多少。但是这家公司不论巴菲特怎么问都不告诉他。巴菲特想了很多办法,都打听不到。后来巴菲特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就去这家公司旁边的火车站,每天都去,从早上8点一直待到天黑才回家。他去火车站干什么呢?数这家火车站一共来了多少油罐车。因为斯图德贝克公司生产汽油添加剂的原料都是油罐车从外面运过来的,只要数一数来了多少趟油罐车,就能估算出来这家公司用掉了多少原料,从而进一步推断出这家公司产量是多少,再一算销售价格,就可以推断出这家公司销售收入是多少。巴菲特说他就这样每天蹲在火车站数油罐车,一直数了大半个月。巴菲特发现,来的油罐车越来越多,一天比一天多。巴菲特最终判断,这家公司的产量在增长,这家公司的销售收入也在增长。于是他就大量地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结果大赚了一笔。
    巴菲特认为,在投资之前,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真正了解你自己,同时真正了解你选定的上市公司,严格遵守不懂不选的原则做事。你不懂的股票不属于你能力圈范围,这些股票再牛、再赚钱,但不属于该赚的钱,你不要贪婪,也不必眼红,更不必自责,你只要盯紧你懂的公司股票,赚自己能够赚到的钱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Rdserver Inc. ( 苏ICP备07026657号 )

苏公网安备 32050902100484号

GMT+8, 2024-12-21 20:51 , Processed in 1.21544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